托起一个“城市梦”的农业力量
时间:2013-09-13 00:13
来源: 作者:收藏
本报记者 唐园结 何兰生 何红卫 冯克 高杨
近日,一场气氛热烈的现场办公会在宜昌枝江酒业集团举行,湖北省宜昌市主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和市直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与会人士纷纷为今年把枝江酒业打造成百亿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这已是宜昌市今年在重点企业召开的第五个现场会。“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逐一现场专题办公,逐一研究发展对策,逐一落实扶持政策,是宜昌这些年抓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创新探索,宜昌人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目前,宜昌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已近千亿元,同比增长33%,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2∶1,农产品加工“百亿大县”已达4个;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过亿元企业79家;拥有农产品商标总量1200多件,农产品“三品一标”达到655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6件,占湖北省1/3强,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19个,湖北名牌产品45个;2012年全市农民纯收入8046元,年净增991元,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201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左右,超过4700元。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说,宜昌要打造现代化特大城市,农业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动力,“快”的亮点。
8月的宜昌,炎夏暑热,行走在屈原、昭君故里,在高峡平湖两岸的山山岭岭,无论是进基地、看企业,还是问农家、询民情,记者一行都深深领略了宜昌人创新农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感受了他们铆足劲头抓产业的热情和智慧,也见证了农民群众投身产业促增收的干劲和喜悦。一幅彰显宜昌特色的现代农业画卷在“七山二水一分田”上徐徐打开,一条立足市情农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清晰,一个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梦想正在荆楚的天空扬起强劲翅膀!
理念创新催生“新三农观”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动力,“快”的亮点;发展现代农业、做好“三农”工作,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础性支撑和持久性动力
宜昌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伴随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兴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两次飞跃,如今,宜昌经济总量位居长江沿线19座地级城市第4位、中部77座地级城市中已跃居第2位。去年召开的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进入了第三次飞跃的关键期。
宜昌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65%以上,辖5县3市5区,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区、大农区的格局,如何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而且这大农村还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民增收的任务还异常艰巨,怎么摆农业的位置,怎么解决农村的问题,又有什么办法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虽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城市带动农村,但有没有可能使农业成为特大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力?宜昌面临着一堆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躲不开、甚至迎面碰来的战略性难题和历史性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理念。黄楚平说,发展的基础、关键和难点都在农业,做好“三农”工作是推动宜昌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础性支撑和持久性动力。这就是宜昌的思路,这也是宜昌的路径。农业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将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一支“奇兵”,是宜昌以农业农村的另一种“包围”城市、另一种养育城市!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在生产总值中份额呈下降趋势,农村人口呈减少趋势,但农业作为朝阳产业、母亲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宜昌市市长马旭明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要立足长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必须从保稳定、保全局、保民生的高度强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理解。
宜昌决策者“三农观”的形成,除了对重中之重战略的践行外,也与宜昌多年来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激励分不开。
“特色农业大家都在搞,多了以后竞争力就体现不出来。宜昌多年来农业的发展不仅讲究特色,更重视特质。”市委副书记王兴於说,所谓“质”,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用工业化、产业化的理念来推进农业现代化。
思路决定出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宜昌又有了大手笔,要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市、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强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市,基本建成农业强市。“根据宜昌资源禀赋的现实,宜昌农业发展不能与国家粮食主产区,甚至与省内地处江汉平原的产粮区相比;也不能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相比。”副市长王国斌说,宜昌只能因地制宜,遵循规律,走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要借助宜昌工业大市的良好基础,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紧密结合的道路。
宜昌农业正加速向“百亿产业链、千亿大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迈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