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如何用改革红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返回首页

如何用改革红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时间:2013-09-13 01:26来源: 作者:收藏

    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初始资本34万元,其中村里15位老人每人出资2000元,其余资金由政府、村集体和社会资本构成。

    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所带来的红利为郝堂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的资本金已翻了十倍,全村210位老人每年可分红800元。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新农村改造逐步普及,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农村老人越来越多了。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农村老人谁来养,已成为摆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难题。农村养老体系建设,该如何统一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呢?

    农村老龄化,到了什么程度?

    国际上,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照此标准,中国毫无疑问已经迈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根据今年6月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3%;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27亿,占总人口数的9.4%。

    全社会层面上,老龄化已达到相当的程度;具体到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则更为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时我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就已达到15.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1%。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只是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方面,养老压力的另一方面在于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根据卫计委的统计,按照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动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3亿,到2050年左右达到老龄化峰值,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同样,速度压力在农村地区也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工业化浪潮中,大量中青年农民融入城市,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大大加剧。

    越来越老,是老龄化的又一个重要表现。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百岁老人5.6万人,比上年增长1.8%。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期,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所有这些因素,最终都化为了养老压力。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