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9月15日电 题:黄河“喊渴”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中国南方地区近期的干旱,引发外界对“母亲河”黄河的关注。
位于河南郑州北郊的黄河花园口,当地人守着黄河打出了农家乐、渔家饭的招牌。但用的水却是地下水或自来水。这里曾因历史上的“花园口事件”广为人知。
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养活了中国9省区超过1亿人口。但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黄用水量剧增。水稻由于用水量大,干旱的影响首当其冲。黄河下游一个叫原阳的地方,原本种植水稻的农田不得不改种玉米。
但与此同时,黄河防总在今年汛期又发布了“干流出现洪水”的消息。
“缺水和防汛并非矛盾体。”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蒋晓辉对中新社记者说,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随机性,年际变化大,黄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频发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黄河是三条世界断流大河之一。黄河水利委员会1999年实施了水量统一调度。虽然已连续14年不断流,但黄河资源型缺水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原阳的一些乡镇,水稻整村整村地消失,该县水稻面积由最高40多万亩,缩减至26万亩。类似情况,亦在周边的武陟县、封丘县、兰考县等地蔓延。原阳大米协会秘书长李安康分析称,守着黄河引不来黄河水,是难以回避的因素。
黄河用水本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快速发展,争水的矛盾日益凸显。
“90年代后期以来,这里进入枯水期。”在黄河花园口水文站,站长李书安指着墙上的年径流量柱状图说,这里的年均径流量比过去减少了18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