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现代农业建设的探路前锋 返回首页

现代农业建设的探路前锋

时间:2013-10-15 12:29来源: 作者:收藏

——安徽省宿州市创新农业“两区”建设纪实

图为宿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统防统治场景。(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孙林 何兰生 杨丹丹 高杨 李朝民

    2013年6月7日这一天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但对安徽省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董事长李清武来说,仍然记忆犹新:那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到淮河联合体视察,和社员们拉家常、聊收入,对这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予以了肯定。这对一直在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李清武不啻是个巨大的鼓励。这个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的淮河联合体,是宿州创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简称农业“两区”)建设的一个探路者。

    近年来,宿州各级各部门积极围绕“两区”、落实“两区”、推进“两区”,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这台事关宿州未来发展的现代农业大戏演绎得异彩纷呈,绘制了一幅中国传统农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蓝图。

    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的突破点在哪里? 

    ——建立“两区”、建设“两区”,切实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努力探求“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答案,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寻求突破,为传统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寻找一条路径、累积一份经验、探索一个模式

    农业现代化之路怎么走?新时期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四化同步”是个关键,离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如果工业化、城镇化无偿、低偿索取农业资源,农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解决不好,农业现代化进程就会受到制约,反过来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形势可喜,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有了良好基础。但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中国传统农区出现了务农劳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现象,“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日益突出。皖北农业大市宿州也不例外。

    宿州地处黄淮海和泛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与苏、鲁、豫3省11市县接壤,辖四县一区,耕地面积750万亩,总人口626万,其中农业人口537万。2012年粮食总产75.4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近1/8。同时,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等久负盛名。

    尽管有“果海粮仓”的美誉,但是宿州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从宿州农业实际看,持续发展基础并不稳固,推进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又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在“四化同步”的要求中,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效应非常明显。

    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缺”,即“人多但缺人”:农村优质要素外流,人口大市依旧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倾向;“地多但缺地”:耕地面积广阔却缺乏规模经营设施农业用地;“钱多但缺钱”:存款不少但贷款少,农业发展处于“贫血”状态。此外,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产业布局总体零散,经营主体能力偏弱,科技自主创新不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等问题。

    宿州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在中国传统农区带有共性。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难题,农业部党组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想,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创建一批具有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意在辐射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一设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国家也重点建设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充实完善试验内容,推进农村改革进程。在定位上,前者侧重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后者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的探索创新。其战略意义是,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引领和探索。

    正是由于宿州具备“两区”建设的客观基础和有利条件,2010年8月,宿州市埇桥区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11月,宿州市又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作为肩负农业“两区”建设重任的地区,宿州被赋予了重大使命。

    “加强‘两区’建设,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宿州将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在硬件设施、经济效益、科技装备水平、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努力创造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多次强调,“‘两区’建设最终落脚点是破解农业发展困局,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国传统农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路径。”

    宿州市市长史翔说,农业“两区”建设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经营主体、产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导向。只有培育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盘活农业生产关系中的各种要素,进而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此为方向,宿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两区一体化、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出台了《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主体创新为核心,基地建设为平台,体系建设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思路。

    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大棋局中,宿州无疑是一个勇于探路的过河之卒,而这,不仅会影响宿州的未来,也会为全局累积经验。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