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万州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鸡窝地飞出金凤凰 返回首页

万州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鸡窝地飞出金凤凰

时间:2013-10-19 19:33来源: 作者:收藏

  “鸡窝地”飞出“金凤凰”

  ——重庆市万州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

  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生旺菊花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1000亩菊花含苞待放,一眼望去,大地一片银色,秋风吹拂,香飘阵阵。理事长刘华清正在指挥几十位农民施肥、打尖。

  2011年9月,在商场打拼10多年的万州女青年刘华清,回到家乡,创办了生旺菊花生产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杭白菊,其产品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

  “今年1000亩杭菊,可收50吨干花,产值250万元。”刘华清脸上满是笑意。

  刘华清和她的菊花种植基地只是万州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万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者。

  专业大户:让“鸡窝地”变成高效田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万州区不少乡镇流传着的顺口溜,道出了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种田不划算带来的尴尬。

  家住万州区甘宁镇贯峰村的农民何才忠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140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150元左右,雇人耕田、插秧、收割等人工工资60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650元左右,即种一季水稻每亩净收入就650元。当然,前提是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害,不能全部雇佣劳动力,否则还有可能倒亏。

  万州是一个移民大区,移民规模占三峡库区移民的1/5。三峡工程蓄水后,沿江两岸万顷良田永沉江底。全区175万人现有耕地149万亩,人均下来只有0.86亩,其中坡耕地占88.4%,而且地块零碎,大多是“鸡窝地”、“巴掌田”,农户耕种效益普遍低下,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现象。

  “山高坡陡,基础条件薄弱是农业生产的短板,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有在突出特色、提高效益上做文章。”万州区委常委冉华章说,在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上,万州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激活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挑起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重担。

  9月15日,记者来到龙沙镇雨台村7组,在专业大户朱应洪的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松树高大挺拔,人工培植的杞木树足有几丈高,齐刷刷地立于田野中;基地的另一端,棵棵香椿苗在微风的吹拂下,摇动着婀娜的身姿,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

  今年53岁的朱应洪,原来在湖北做煤炭生意。2009年12月,他从龙沙镇雨台村流转了200亩田地和林地,开始搞起林业种植。如今,老朱已流转土地800多亩,专门从事林业种植和畜禽养殖。

  老朱扳起指头算了一笔细账:去年出栏2000只鸡收入大约10多万元,今年预计收入也不会少,目前剩下的近100只鹅,也要卖1万元。一年下来单是养殖这块就净收入近20万元。当地农民在基地里,每亩不仅可获得300元的租金收入,还可获得700多元的务工费用。那些撂荒的土地,也被开辟出来成为“宝地”。雨台村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几乎都成了基地里的产业工人,一年下来可在基地获得收入80多万元。

  据统计,目前万州已有各类专业大户2万多户,覆盖了全区所有镇乡及涉农街道,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机、流通、服务等多个行业。 

  这些大户,既有城市资本下乡发展,也有当地农户自己兴建,他们把“鸡窝地”、“巴掌田”集中起来生产经营,既有效破解了撂荒现象,也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农民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培育专业大户的同时,万州区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立了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建立起由区农委牵头、区财政局等18个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部门联动、政策扶持、项目倾斜等举措,实施发展推进、示范引领、人才培训、农超(校、企、社)对接、品牌培育、改革探索等“六大工程”,加强了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服务、监督工作,有序推进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合作社能够较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已逐步成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新引擎。”冉华章向记者介绍说。

  长岭镇老土村就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摘掉“贫困帽”,迈向小康村的。

  2006年,村民夏吉安把1500亩茶园集中流转过来,牵头成立了“玉毫雪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租用入社村民的土地,念“茶经”、打“茶牌”,带动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9月16日,阳光明媚,记者来到长岭镇老土村,探访该村茶叶专业合作社。

  正在茶叶基地采茶的村民谭天秀告诉记者,前年加入合作社后,收入大增,除茶叶收入分红的6000多元之外,在茶叶基地务工收入还达8000多元。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00余户1000多人,已有70余户在万州城里买了商品房。

  老土村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仅仅是全区农民合作社的一个缩影。这些农民合作社推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更好地激活了土地能量,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新繁荣。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9个,其中部级示范合作社11个,市级示范社16个,区级示范社56个。参合农户17.7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1.5%;带动农户18.17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2.41%。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左右。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