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文波
新技术遇难题 农民对光效栽培新技术顾虑,土地分散经营制约大范围推广 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的高光效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连续试验8年,玉米平均单产提高15%到17%,最高的增产23.7%。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一新的栽培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今年是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进行较大面积示范的第一年。 高光效栽培技术,是将田地的垄向调整至磁南偏西18度至20度,以达到最佳光照;同时采取宽窄行组合垄种植法,提高垄间透光率,增加粮食单产。 然而,这项增产的新技术推广起来却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为推广玉米高光效栽培技术,政府对实施示范的农户,发放高光效种植补贴和土壤深松补贴,在长岭县就达到了每公顷450元。然而即便这样鼓励和优惠,很多农户还是有顾虑,不愿改变耕作方式。 问题出在了哪儿?“实行高光效栽培技术后,每垄玉米株数大幅增加。这么密植,要是不结棒,该咋办?”除了对技术的怀疑,还有一个现实的制约因素:农民分地时是南北直垄分的,偏西20度就变成了斜垄,打破了原有地界。“连片的土地承包给了分散的农户,假如有一户不干,就改不了。”长岭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娜表示,土地分散经营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光效栽培新技术推广。 就在农民对新技术普遍顾虑重重时,去年成立的云天化农业合作社却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流转来的千顷连片的土地成了高光效栽培技术的试验田和示范区。除了改变垄向,云天化农业合作社还采用了垄双行的2米组合栽培模式,双行密播的玉米苗每公顷达到7万多株;与密播玉米相对应的则是宽达1.7米的休耕带,张弛有度;大型作业机械进入农田,轮子行驶在休耕带上,宽度绰绰有余。轮作休耕可以一休三年,第四年再栽种,有利于保护地力,“像过去单垄单行那样年年耕种,地就种乏了。” 云天化农业合作社为何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原来其有个大后台——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种子、农药、化肥生产、粮食收储、现代物流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型集团。2012年9月,以长岭镇三合村为主体,以云天化公司为依托的长岭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整体租赁三合村435户农民的1050公顷土地,1208位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今年4月,为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配套,又成立了云天化农业农机合作社,投资400余万元购置拖拉机、深松机、施肥机等大型农机具9台(套),一步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