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中国种业功勋人物网络投票开始 返回首页

中国种业功勋人物网络投票开始

时间:2013-11-28 10:28来源: 作者:收藏

  由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中国种业功勋人物评选活动开始网络投票。即日起至12月8日,读者可登录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种业信息网和中国种子协会网“中国种业功勋人物评选”专题,了解候选人事迹并参与投票。

  中国种业功勋人物评选活动,旨在全国范围内撷取改革开放35年来民族种业发展历程中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物,通过报道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国种业人扎根热土、勤劳苦干、胸怀祖国、甘于奉献的“种子精神”,进而鼓励和引领更多有志之士支持种业、投身种业,为构筑民族种业强国梦增添正能量,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据了解,中国种业功勋人物评选活动于今年8月初启动,经过3个多月的推荐、初选、采访和报道,截至目前20位候选人已全部产生。其中,既包括袁隆平、李振声等蜚声国内外的“院士”育种家,也包括郭进考、程相文等扎根基层科研院所的“草根”育种家,既包括张海银、李登海等民族种业产业化的先行者,也包括张理高、卢怀玉等倾情良种繁育推广的耕耘者。综合专家推评和网络投票结果,最终排名前10位的候选人将成为“中国种业功勋人物”。              ——编者

  为方便读者整体了解候选人,本版今日特别推出中国种业功勋人物评选专题,刊发20位候选人的简介。

  程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参与育成的“扬麦3号”、“扬麦4号”,成熟早,产量高,成了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主持完成的“扬麦5号”,使小麦单产迈上一个新台阶,直接促使整个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五次大面积更换。主持完成的“扬麦158”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难题,成为上世纪末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程相文,玉米育种专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先后选育出12个国家和省审定玉米品种,其中“浚单18”、“浚单20”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和全国玉米优势产区主推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在2005~2010年5次创造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100亩夏玉米高产攻关田、1万亩夏玉米高产示范方的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

  堵纯信,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副研究员,“郑单958”主要选育者。他关注经济社会不断演进对农业育种的影响,主持完成的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已累计推广5.5亿亩,增产152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281亿元,至今连续9年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方智远,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73年,他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1985年,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在方智远的主持下相继培育成功。

  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1972年,发现油菜雄性不育变异株,揭开了国际“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研究”的序幕。PolCMS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在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加、澳、中、印及丹麦等国只审定(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种。

  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近40年来,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省级以上审定小麦品种22个,其中国家级审定小麦8个。其中,高产、节水小麦品种“石4185”,推动北方地区小麦水分利用率提高到1∶1.8。据统计,他育成的节水小麦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8亿亩,增产小麦100多亿斤,可供1000万人吃5年;节约地下水资源100多亿立方米,可供1000万人喝上10年。

  郭三堆,“中国抗虫棉之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1993年底,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品种,首次培育出中国转基因棉花植株,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到2012年,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全国植棉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累计为棉农增收节支900亿多元。

  韩庚辰,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世纪90年代,他归国创业,成为“种业海归第一人”。创立的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注册资本达1亿元的大型现代化种子企业,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国内首家获取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企业。他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与本土对接,创建了现代化种业公司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奥瑞金模式”。

  李登海,先后育出了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由他亲自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50个通过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与其他农业科学家不同的是,李登海自力更生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科研院所不同的是,他创建的杂交玉米研究院花的不是国家财政的钱,多年来都是自己拿钱搞科研攻关。

  李殿荣,我国著名油菜育种专家。1983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黄籽显性基因,并于1996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黄籽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其后又育成“黄杂2号”;1997年选育出高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秦优7号”;2010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含油量达50.01%的春油菜杂交种“秦杂油4号”。

  李振声,他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育成小麦和牧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展了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分配研究;筹划参与“渤海粮仓”项目,分离出耐盐小偃麦新品系。

  卢怀玉,国欣农研会会长、国欣种业总裁。自2004年培育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品种至今,农研会已有13个棉花品种通过审定,并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他参与的“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农研会已从河间棉农的技术合作组织发展成为集棉花研究、推广、生产、加工、经营于一体的全国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王连铮,著名农业科学家、大豆遗传育种学家,他主持选育大豆品种34个,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在广适和高产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中黄13”和屡创全国大豆高产纪录的“中黄35”等优良品种,其中“中黄13”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大豆育种理论,提出了在育种上降低大豆株高的途径,改进了广适大豆品种的育种方法。

  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带领团队创制出20世纪中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明恢63”,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长期从国外引进恢复系的局面;选育出“汕优63”,克服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令几乎陷入绝境的中国杂交稻“柳暗花明”;推广再生稻技术,让一季水稻种出两季的产量。

  许启凤,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他以南美洲的热带种质、北美洲的温带种质、南斯拉夫的高赖氨酸种质以及我国的地方品种和优良自交系为基础,通过多次聚合杂交,选育出了“农大108”,突破了生产上常用杂交种种质基础狭窄这一“瓶颈”。被《人民日报》称之为“玉米第一品种”的“农大108”成为我国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的玉米品种中唯一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作物新品种。

  颜龙安,1972年冬,颜龙安选育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经过南繁北育连续四代回交,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在99.5%以上,宣告我国首批“野败”不育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选育成功。其中,“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选配组合最多、适应性最广的不育系,以其为母本,科研人员先后选育出上百个“汕优”组合,其中,“汕优2号”是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组合。

  袁隆平,1970年11月,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里发现了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以此为突破口,袁隆平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三系”配套、育性稳定、杂交优势、繁殖制种“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张海银,现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理事长。他亲手缔造了“丰乐种业”、“荃银种业”两家中国民族种业上市公司。其中,1997年4月16日在深交所上市的丰乐种业股份公司,是当时全国2700多家种子公司中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种业第一股”。今年8月,他以个人名义捐资500万元成立“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为民族种业发展再献爱心。

  张理高,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数萍乡。1975年,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公社农技干部张理高率先组建杂交水稻制种专业队赴海南南繁制种,成为萍乡首个到三亚从事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的农民。跨入新世纪以来,萍乡已形成6000余人的制种大军,其中90%接受过张理高的培育和指导,制种面积逾15万亩,占到了南繁制种面积的85%以上,制种年产值达数10亿元。

  郑天存,原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现任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育种家。他研究创新冬小麦平原地区就地加代技术,使小麦育种年限缩短一半;创育“周8425B”新种质,黄淮麦区利用其衍生系育成46个新品种,每年推广种植面积6000万亩;培育“周麦”系列小麦品种20年来累计推广4亿多亩,为社会直接增产粮食160多亿公斤。

  (候选人排名按拼音顺序)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