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考 返回首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考

时间:2013-12-19 10:28来源: 作者:收藏
望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考

    本报编辑部

    刚刚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全球城市体系已经把世界相当紧密地联结为一体,城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体制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项战略任务。

    亿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

    虽然在久远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有秦汉都城的繁华,有大唐闻名世界的长安城,更有凝固在《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首都汴梁的城市风情,但在近代以来由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建设方面,我们却是后来者。中国目前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城镇化率,主要的工作是在改革开放35年以来完成的。

    改革35年间,国家确立的深圳特区,从不到5万农民的渔乡演变为1200万人的大都市;第一座农民城——浙江苍南龙港镇,1984年只有6800多人口,目前总人口已达50万人,被称为中国农民自强自立走向现代化的样本;江苏华西村、山东南山村等走在农村发展前列的一批村庄已经就地实现的城市梦,浓缩了中国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演变的全景,对更多的地方有着强烈的榜样作用和启示意义。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已经有约5亿农村人口实现就业和生活的空间转移,城镇已自2011年起成为人口集聚的重心。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达到52.6%。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近20%的人口,创造了4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同时,即使根据目前一些较为保守的估计,未来20年左右,中国社会还将有3亿多农村户籍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这是国际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才稳定下来。未来十几年,城镇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会形成巨大需求。

    正在完成中的中国城镇化建设,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的城镇化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