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斯特地貌上书写不屈的篇章——广西河池特色开发扶贫记
时间:2014-01-08 18:18
来源: 作者:收藏
红水河畔的东兰县坡豪村。 权晟摄
本报记者 唐园结 何兰生 高杨 燕玉海
这里不占地利,喀斯特地貌上到处是裸露的石山,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到60%,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
这里天赋财富,奇山秀水风光无限,民族风情魅力无穷,清新空气使人氧醉神迷,流连忘返,生态财富极其可观。
这里人和思进,中央战略关注,社会共济支持,政府全力推进,人民自强不息。
这里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这里便是滇桂黔石漠化区的扶贫主战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如今,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指引下,河池人转变“等靠要”思想,创新扶贫理念、方式和载体,变发展劣势为生态优势,书写了一首开发扶贫的动人诗篇,在“幸福河池”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从“扶贫开发”到“开发扶贫”,变主要依靠外力扶助脱贫为主要依靠内力发展治贫
隆冬时节,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在朦胧的月色中到达河池。一路上,“十万大山”的蜿蜒盘旋,颠簸不平的乡村山路,不仅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无声地倾诉着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沉重。
河池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石漠化面积占广西全区石漠化面积1/3还多,农业生产基础极其薄弱,有“七山一水两分土”之说。全市561万亩耕地中旱涝保收面积仅有83.7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人口占1/3左右。当地有个苦涩的玩笑说:一家人有三块地,一块被竹筐扣着,一块被草帽盖着,回头找另一块,原来就坐在屁股下面。
生存虽然艰难,但河池人从来没有自我放弃,一直顽强地与贫困斗争着。在国家上一轮扶贫开发中,河池人用了十年时间,累计解决了5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的“四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但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弱小的河池,在扶贫工作上仍面临六大瓶颈:贫困人口多、面大、程度深、返贫率高,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足以支撑新阶段脱贫致富的产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然不高,政府本级财政对扶贫能给予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扶贫干部和队伍的工作能力也有待加强。突破一个瓶颈都不容易,六个一起解决更是难上加难。
2011年5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对新一轮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河池所辖10个县(区)被纳入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河池人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性发展机遇。
在充分认识内外部条件基础上,河池市委、市政府的共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机遇面前,首要任务是转变扶贫思路和理念,变传统主要依靠外力扶助脱贫为主要依靠内力发展治贫。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扶贫开发’重在外部扶贫,是别人扶我们;而‘开发扶贫’就转换了思路,更多地强调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自此,“扶贫开发”四个字在河池变为了“开发扶贫”。
别看仅仅是两个词的位置互换,其中却体现了内涵的深刻变化,突出开发为重的理念,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长远发展和稳定致富;坚定产业开发的路径,形成可支撑脱贫致富的规模化产业;强化智力开发的方式,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增强走出山区、摆脱自然条件束缚的能力,从而实现长远脱贫的目标。
副市长黄德意说,开发扶贫不仅仅是产业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智力开发,不仅要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要提高政府领导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开发,鼓足扶贫工作更强的内劲和后劲。
在全新的扶贫思想和理念统领下,河池进一步提出“锁定目标、分段推进、基础提升、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连片推进、生态维系、责任保证、健全机制”的新时期扶贫工作总思路,谋划出台了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行动计划及26个配套文件,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整体构架和支撑体系。
一级连一级,一级套一级,围绕共同的目标,河池市的开发扶贫工作逐级推向深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