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况】
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位于垦利县城以东,规划控制面积90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5119人,劳动力总资源2952人。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属重点工程的落户,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区内16个行政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的农民达1370户、4294人,其中全部失去土地的农民137户、790人。
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渠道加上自身技术缺乏,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工作以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工资报酬相对较低且稳定性差,部分劳动力甚至以打零工为主,很难保证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如何让失去土地的农民群众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成为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主要做法】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以新型农民学校和女性大讲堂为平台,积极组织四领人才阳光100培训工程,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充分了解农民的技能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成立了以党建办牵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所、企业服务中心、群团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题调研小组,利用两周时间,深入到农村和企业一线,对农民群众的技能需求和区内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汇总形成了《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企业岗位汇总表》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需求统计表》,并融合双方需求详细制定了《四领人才阳光100培训计划》,全面探索“点餐式”+“订单式”的培训思路,有效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二)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程,切实提升培训质量。
一是与县职教中心合作,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就业技能提升培训侧重于现场实训,为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能直接接触到机器设备,达到实训效果,兴隆分校积极与垦利县职业教育中心沟通合作,将培训课堂设在职教中心的实训车间,由专业的实训教师对学员进行手把手教学,培训结束后帮助优秀学员报名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认证考试,尽可能实现持证上岗,增加学员的就业砝码。实施培训工程以来,兴隆分校与职教中心合作开展电气焊、叉车、电工等系列培训7期,培训学员超过650人次,30余名优秀学员获得了相关技能证书。
二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提升培训的系统性。针对区内石油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化,员工需求量大,对技术要求高的现状,引导广兴集团、宝丰汽配等企业与东营市技师学院石油装备系、汽车工程系达成校企合作意向,采取先招聘后培训的方式,对区内有务工意向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三是与培训机构合作,提升培训的灵活性。针对部分农民群众特别是女性群众对特殊技能的培训需求,加强与各种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随时安排多种小规模技能培训班,提高培训工程的灵活性。实施培训工程以来,兴隆分校与东营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中心、建亮职业培训学校等多个培训机构合作,组织了家政服务、育婴师、中式面点制作等特色培训6期,培训劳动力超过700人次。
(三)有效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一是创建新型农民就业服务网,搭建就业服务实时平台。投资近20万元创建了新型农民就业服务网,在辖区各行政村和多家大规模企业设立了登录账户,专门聘请了人力资源联络员,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以及各村劳动力现状,从技能培训、信息发布到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指导再到农民工劳动保障、维权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项目,让农民群众能随时享受就业服务。
二是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搭建农村劳动力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定期邀请县内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到区内开展招聘会,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搭建一个可以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活动过程中,兴隆分校共组织专场招聘会5场次,累计邀请用工企业300余家,接待应聘群众超过1600人次,有300余名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招聘会找到了工作。
三是协助成立劳务服务协会,探索劳动力转移新模式。各行政村由村集体牵头联合成立劳务服务协会,统一为周边企业和劳务需求型企业提供劳动力输出。东兴村成立了林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兴隆林场签订了650亩林业服务合同,20余名村民实现了灵活就业;黄店村与新发药业公司签订了劳动力输出合作协议,40余名45岁以下中青年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南成寨村、北成寨村与瑞丰市政公司、镇洋物业公司签订了物业服务人员输出合作协议,为30余名妇女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启示】
近年来各地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民市民化后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各地政府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实施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企业、职业院校、培训中心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注重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农民群众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探索农民群众就业自助组织,形成政府主导培训、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助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