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前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编制本市“十三五”规划系列座谈会中,农业以及来自郊区(县)的委员发出这样的呼吁。
农业虽然在上海产业发展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十分重要。委员们认为,上海作为一个拥有2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农业的供应保障功能是维系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地产农产品对保障市民绿叶菜、水产品、副食品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建议,要及早对本市永久农田面积、粮食和主要地产农产品保有量、畜禽禁养区以及农副产品食品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结合上海转型发展实际作长远的综合性研究,并以地方法律形式予以确定。
农业还具有保护上海生态环境的功能。比如通过水稻种植,可以发挥水稻田作为生态湿地的功能;通过打造种养结合生态链,可以减少养殖业对郊区土壤和水体污染等,都对优化上海城市生态大有裨益。委员们认为,通过打造农业和生态联动发展机制非常符合上海大都市发展实际。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创新。委员们认为,上海城市人口和资源现状决定了农业发展无法走靠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道路,而只能通过创新来实现转型提升。除了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发展模式,关键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他们建议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契机,研究制定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可结合上海实际和优势,重点攻关并推动种源农业发展,力争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生态农业等领域取得突破。
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们建议,农业必须与农业品精深加工、乡村观光旅游等相结合,提升产业附加值。要发挥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合作实现产业链式发展。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委员们还建议,政府应该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上下大力气: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现代社会信息手段,积极搭建信息、预测、农机、农资、销售、保险等方面服务平台,引导生产,解决大市场、小生产的矛盾。要鼓励组建以销售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可以借鉴荷兰的花卉、挪威的三文鱼等的国际营销经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