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关注农民 > 拆迁后难离故土 农民每天坐车回家种地 返回首页

拆迁后难离故土 农民每天坐车回家种地

时间:2014-11-05 09:05来源: 人民网作者:lidon收藏

  随着一家煤矿企业的入驻,金沙县源村镇石板村大石板水组60余农户迁移。可村民难舍乡土,一些人仍每天坐车回家种田。

  大石板水组距金沙县城60公里。65岁的村民罗元启说,村寨常年风调雨顺,加上祖辈修建的4个堰塘,“一到秋天,满田坝的稻谷香”。罗元启想起4年前,满是怀念。

  2005年,一家煤矿入驻大石板水组附近。2009年,因为开采煤矿,石板村附近的地面产生裂缝,地表水沿裂缝下渗,导致池塘无法蓄水,水组不少房屋开裂。

  出于安全考虑,在当地政府引导和补偿下,截至去年,三分之二的村民搬迁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仅剩下30余户房屋受损较轻的农户,还在当地居住。对于搬迁地距土地较远,需返乡种地的村民,政府又做了一次性补贴。

  罗元启和老伴是坚守在村寨的其中一户,在县城工作的子女曾在2010年把两老接到城里,可半年不到,两夫妻又搬回了村里。“种田种习惯了,在城里不习惯。”罗元启说。

  48岁的村民罗元华,迁到了距离村子15公里以外的地方,因为没有田土,又没其他生存技能,搬走不久,一些村民又每天坐车回来种地。半年前,他搭起了简易房,方便每天做农活。罗元华说,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不种地不舒服,不少人又搬回来了。

  石板村村支书梁正学说,大石板水组搬迁不久,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返乡种地的主要是中老年人。为了方便返乡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过镇政府协调,煤矿企业已为村子从8公里以外的地方重新引来河水,并修建了大型蓄水池。回归村民表示,对于长期居住的问题,政府还在另想办法。

  看到这条新闻,让我想到了目前全国很火热的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这固然是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也是时代前行的需要,是节约土地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在规划城乡一体的时候,在规划新农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那些不为赚钱只为想种种地的农民的需要。我们在规划的时候,不能只是想到让农民的住房如何漂亮,生活如何有情趣,更要考虑他们种地的距离,不能让改革带来的是更多“坐车下乡去种地的农民”。

  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的时候,要考虑田地与新农村的距离,田地与城乡一体的距离,不能让乡间的庄稼地成了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地方,那样对农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况且“国人的碗装国人的粮食”需要热恋乡土的农民。

  “坐车回家种地”的农民没有精神病。我们在实施各项涉及农村惠民政策的时候,改革的时候,都要为“坐车种地的农民”一个温柔的出口。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