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部的珙县,地势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在海拔600~100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在约41万的总人口中,60%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家住珙县上罗镇的老孙便是这60%农民中的一员。上罗镇是一个纯农业镇,以种养业为主,老孙家里也不例外。除了2亩左右的梨树之外,还有5、6亩耕地,种着水稻、玉米、土豆等作物,老孙家勤快的媳妇还和自家的亲戚养了20多头猪,希望卖猪的钱能够增加一点家里的收入。
说起自己贷款的经历,老孙吧嗒了几口旱烟,憨厚地笑了:“其实我还是很幸运的,你看,家里有点梨树,有点耕地,有几头猪,关键是还有这栋小楼,贷款还是没有麻烦的。”说到贷款的手续,老孙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属于农业地区,贷款没有外面那么苛刻。只要是小额信用贷款,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繁琐。带着自己的身份证、户口簿,拿着自己的房产证明,和老伴儿一起,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就可以了。
老孙说,其实自己这两年贷款都比较少了,前几年,儿子正在上大学,除了家里这些农作物需要钱,儿子上学的那笔费用才是家里最大的开支。还好儿子上大学的那几年争气,拿了奖学金,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梨树的大丰收,也让家里赚了些钱,加上贷款做点小本生意,在最需要用钱的时候,一家人都没有出现揭不开锅的尴尬场景。
随着儿子大学毕业,在宜宾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老孙家的生活是越过越滋润。老孙说:“这两年之所以不贷款,是因为儿子稳定下来了,我和老伴儿的花费也少,家里的正常开销还是能维持,买点种子,买些化肥,买点仔猪的钱还是有的,实在缺点钱,儿子贴点也能补上,就用不着再去贷款了。”
老孙说,家里当初贷款是为了儿子每年的学费,后来发现,交完学费的余钱还能做点小生意,于是,每次贷款中的一部分便会用来做生意。
这时,老孙的老伴儿插话说:“还好每次家里贷款的数目都不大,和需要的钱相差也不多。村里不少人每次都会为了贷款头疼,贷款的数目总是和家里实际需要的资金相差较大。从农信社贷完还得从亲戚朋友那里四处借。”
说起贷款渠道,老孙又吧嗒了几口旱烟,但是这次不再有了笑容。他说,村里像他们家那么好贷款的农户并不是很多,他们家种养殖的规模不错,在金融机构看来是有保障的。但村里有一些人家,种养殖的规模不大,房子也没有房产证明,贷款很困难。村里的这些人就找亲戚朋友四处借钱,但是多借几次,也没有人愿意借了。没有了亲戚朋友的“支援”,他们就只能找民间借贷(俗称高利贷)了。遇到收成好的时候,高利贷的借款还能还上;要是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这个借款就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来越还不起。
老孙说,村里有一家人,看着养猪行情好,便借了高利贷去养猪。等到猪出栏的时候,遇到了猪肉大跳水,原本指望养猪挣钱的一家人,犹如遭受了晴天霹雳,连利息都还不上。家里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只好出去打工,留着老两口在家,照顾三个孙子。
老孙叹了口气,说:“其实真正去贷款的人肯定是很需要钱的人,不急需用钱的也不会去找银行、农信社贷款。金融机构的门槛对于很多急需用钱的农户而言,还是比较高的。看着很简单的房产证明,一旦涉及到土地,特别是集体土地,这就是一个老大难。村里好几户人家好像就是因为集体土地的原因没有贷到款。”
老孙随后又说,金融机构考察农户的还款能力是必须的,但是试想一下,一个还款能力一直很好的农户,在遭受了一次农产品卖难,或者天灾,这一次的还款能力出了问题,今后贷款是不是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是这样的话,对这个农户就太不公平了。
谈及金融贷款今后的发展,老孙说,很多需要贷款的农民都是门槛不高的农民,真正将贷款的门槛降下来,让农民能够贷到款,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农业生产,将国家每次颁布的实惠落到实处,这才是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