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点草成金变废为宝,利用麦秆创作“麦烙画”具艺术价值 返回首页

点草成金变废为宝,利用麦秆创作“麦烙画”具艺术价值

时间:2012-11-02 11:55来源: 作者:收藏

麦秆画作品

山西一农民研创“麦烙画”让麦秆画艺术重放光彩

 

    新华网太原10月6日电(记者 吕梦琦)在中国北方,麦秆一直被作为牲畜饲料或被焚烧。然而,山西临汾农民亢秀奎却点“草”成金,利用麦秆创作“麦烙画”,不仅变废为宝,而且使中国古代失传已久的麦秆画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亢秀奎今年60岁,出生在山西临汾蒲县的吉家垣村,从小就喜欢绘画。由于他的母亲是一名麦秆画艺人,因此亢秀奎十分擅长制作麦秆画。

    麦秆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最早出现在隋朝,后来逐渐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土古墓时,麦秆画才再次重现人间,震惊世人。后来,民间画师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麦秆艺术。

    然而,传统的麦秆画色彩单一,技法简单,缺乏层次。为了改变这种局限,亢秀奎大胆吸收国画、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将麦秆画和传统烙画的工艺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作成“麦烙画”。这种大胆的“堆砌”技法,使得麦秆画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作品更加饱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使这种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亢秀奎告诉记者,制作“麦烙画”首先要选择光泽度好,有彩纹,有质感的麦秆作为基材,然后根据作品需要进行裁剪和粘贴,其间要经历“熏、蒸、漂、煮、烫、晒、烙”等十几道工序。虽然工序繁琐,但是却马虎不得,每道工序都要十分精细,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最后的质感和品质。

    亢秀奎目前已经创作了500多幅“麦烙画”作品,题材主要以人物、山水、鸟兽为主,曾在北京、天津、洛阳等数十个城市展出,并被中国煤炭博览馆、山西省博物馆、山西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用2010根麦草劈成30万根麦秸丝制作的《虎啸》,高5.5米、宽3米,堪称“麦烙画”作品中的极品。

    如今,亢秀奎成立了“蒲县秀奎麦烙画专业合作社”,希望更多人投身到“麦烙画”艺术中来。他说,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麦烙画”,使之产业化、商品化,产生良好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带来实惠。

 

麦秆画:麦秆在春天里长成画

 

  从麦子出现的那一天起,聪慧的祖先就开始进行麦秆艺术创作了。小麦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秆画也因此附加了吉祥高贵的意味。而浦江麦秆剪贴颇具代表性,今天,这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流传到全国各地。


麦秆画

  浦江江滨西路上有一幢非常普通的房子,招牌上写着“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一扇简易大门的后面,陈列着上千幅浦江麦秆剪贴,一幅幅色彩艳丽、惟妙惟肖,透着浓浓的诗意。

  浦江麦秆剪贴颇具代表性,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今天,这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流传到全国各地。省工艺美术大师、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使这项民间手工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年轻时,蒋云花不知道什么是麦秆画,1963年,她考入金华师范学校。一次参观改变了她的一生。蒋云花第一次见到了麦秆画,她突然想到,原来在家乡浦江,还有这么一种民间手艺,有这么美的一种画。自此,她就下定决心要将麦秆画艺术发扬光大。

  机缘巧合,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浦江乡镇局,专门负责当地的工艺美术。她遍访浦江民间,向当地擅长麦秆画的技师学习,边学边琢磨。20世纪80年代,她创办了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开始专业从事麦秆画创作,也积极在当地招收徒弟,推广技艺。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蒋云花介绍:“从选麦秆,到漂白、剖、刮、染色、拼,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定价高了没人买,定得低了又不够成本,没法形成规模生产。一件50厘米长、40厘米宽的麦秆画,工人要做5天左右,光成本就300元。但到市场上只能卖到350元。”光靠这个,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2003年,“守得云开见月明”,蒋云花的作品《百鸽图》获得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百鸽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之后,我的日子好过多了,买画的人逐渐多起来,工人们也能安下心来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蒋云花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馆展示。它长23.8米,宽1.2米,用了100多公斤的优质麦秆,蒋云花和12个姐妹花了一年多时间,运用了30多种编制技巧,画面上人烟稠密,货物云集,粮船上的绳索、屋檐上的瓦片错落有致,就连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见,让这幅大气的作品不失细节之美,也让麦秆剪贴有了新的变化。

  作为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做的还不只这些,30多年中,她致力于麦秆剪贴工艺的研究和创作,将浦江麦秆剪贴和起源于宋朝的浦江麦秆扇结合起来,创制了浦江麦秆剪贴工艺扇;创办了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和明珠职业培训学校。编写了麦秆剪贴教材,并进入课堂言传身教……

  “我爱剪贴画,更爱传统。”这,或许就是蒋云花的动力所在。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