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收,被迫上楼居住,失去了土地、没有一技之长意味着长期失业,土地赔偿的几个钱眼看着就要花完了,下辈子怎么办?
记者长期以来就安徽的凤台县、利辛县、蒙城县、颍上县、寿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安徽省颍上县人大代表朱志恒提交了一份代表提案,就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和城镇化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
背景调查:“失地农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周边农村的土地不断被征用,由征地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征地既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也给农民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在征地过程中,政府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利益,帮助农民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村建设,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纵观全国各地,近年来,很多地方由于征地补偿的不公平、补偿不到位及征地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上访不断,群体事件有增无减。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征地冲突,大部分皆因被征地农民对补偿不满而引起。国家信访局统计称,群体性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每年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在400万件左右。这么多的纠纷与群体上访事件,显然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农村土地的征用是国家为建设一些社会公益性和经济发展项目而采用的一种行政行为。土地的征用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征用农村土地是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例如,安徽省颍上县城北新区楼房林立,交通设施改善,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商业区正是建立在征地的基础上。 然而征地引发的颍上县城北新区原住居民的生活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困难却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政府的协助解决。否则颍上县城北新区的社会问题必然膨胀,将会危害现有的社会秩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阻碍。
问题提出:“被上楼农民”对前途赶到迷茫。
自2005年以来,颍上县开发建设城北新区,规划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目前已初具规模。根据《颍上县城市总体规划》,城北新区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一环两轴三片”。“一心”即政务中心,“一环”即环城市中心区景观水系,“两轴”即商业景观轴和行政办公轴;“三片”即北片、东片、南片三片居住区。新区内规划主要有县级政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群众影剧院、文化体育中心、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城市金融、贸易、商业、餐饮服务中心,以及企业集团后勤服务基地和3处大型居住区,容纳6万人居住,并配套建设公园及环城市中心M水系景观,逐步形成一个集行政、文化、教育、商贸、休闲等活动为一体的新城区。
现在,随着城北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个人畅行、车畅通、物畅流、环境优美的新区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县里的目标是:让城北新区成为经济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华东能源新城。
多年来,城北新区征用了龙岗社区、颍阳社区、张洋社区、保丰村、朱庙村等的土地,合计征用12万余亩。这些土地以2.3万元/亩—3.3万元/亩的价格被政府征收,政府出售土地的拍卖价则为均价200万元/亩。政府有了钱,道路修起来了、景观建起来了、公共设施完善了。像全国许多城市一样,为降低用地扩张成本,在征地中减少拆迁安置,结果大量集体建设用地及附属其上的村庄逐渐被纳入城市建成区,颍上县的多个农村成为城中村。
张洋社区的8个自然庄就是其中一例,该社区人口3400多人,他们的5100亩土地(2150亩耕地)完全被征用,包括老宅基地和耕地。按照颍上县国土局批复,留给张洋社区333亩用于新农村建设。该社区目前已经建设两层半楼房285套,六层半多层楼房15栋,全村人都住进了楼房。
“被上楼”之后,张洋社区的村民曾一度对前途感到迷茫。土地卖的几个小钱不够花几年,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工作机会、没有社会保险……“农民断炊”、“农民生命线断了”? 除土地补偿费外,张洋社区还按照县里统一部署对拆迁农民采取整体还建,统一建设、安排住房。由于观念没有转变,拿到补偿款后,一部分人有了“一夜暴富”的心理。他们沉迷于享受,没有了自强自立的思想,失去土地后加上没有固定工作,他们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成本增加,缺乏可持续性生活保障。他们仍然是农业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导致因病返贫,年龄偏大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力返贫。不少村民“骤富”之后,还滋生了攀比、挥霍、吃喝、赌博等行为。 “坐吃山空、盲目投资、过度挥霍之后,只能回到失地贫困的原点。”大家坐不住了。
观察全国各地,这个现象更具有普遍性。随着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里有了一群特殊的人——失地农民。虽然他们得到了一定经济补偿,但因为失去了土地,加上他们少有一技之长、观念没有改变等,失地农民返贫的情况越来越多。 社会共识:创新社会管理是国家战略。
农民朋友们也应该看到,从地方到中央,已经高度重视了新农村建设过程***现的问题,认真听取了来自基层的意见或建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国家战略。 昆明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学海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提出:“城中村”的改造应鼓励自行地更替,不要硬将农民“赶上楼”,可以让农民自发组织一个合作社,鼓励合作开发,而不是简单地让位于政府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矛盾。我们常常讲,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
去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城乡一体化,将直接促成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不再进城务工,实现就业本地化。城乡差距的缩小,意味着各地人民可以直接在本地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人民过的有尊严,有幸福感。”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张洋模式”:农民期待“幸福转身”。
近年来,颍上县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步子越来越大,昔日的黄土地上崛起一座座现代化办公或居民园区,成为城市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楼”,成为新市民。
然而,不是一上楼,就会拥有幸福的日子。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让农民身份转变之后“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收、失地不失保”,实现梦寐以求的“幸福转身”?
目前,除去已经建设的新农村用地,张洋社区节省了100余亩土地,其中67亩是沿街土地,商业前景巨大。按照设想,这67亩土地可以自己开发或与别人合作开发沿街商铺、商住楼,张洋社区就可以拥有3.5亿元固定资产(含土地和开发增值),村民人均拥有集体固定资产10万元。根据平均收益率计算,张洋社区年收益将达3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益1万元,每户(三代人家5-6人)年均固定股份收入5万元以上。有了社区内的商铺、企业,村民可以优先承包经营或参与工作,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无需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按每户两人就业计算,每户工资收入又增加了5万元以上。“村民每户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另有工资、养老保险”,村民们对这个提议欣喜若狂,表示高度拥护。此举,不需要政府掏一分钱,就解决了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和长期发展大计,并且社区有了管理资金余额,可以直接解决突发性如自然灾害、村庄事故、紧急救济等费用问题,大大减少政府负担。
他们相信,农民这个盼望创业的设想一定能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村民安居乐业,“无上访社区”、“无外出打工社区”即将诞生。同时提出建议,张洋社区的这个设想可以作为试点,取得成功模式后逐步稳定推广。
实现“张洋模式”,首先要建立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建立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管理村集体的土地、村办企业以及其他集体资产。实现完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农民按照人口比例占有股份,保障了农民的长期性生活收入,促进了农民的非农化和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
政府认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在今年的颍上县人大、政协两会上,该县县长熊德超针对人大代表朱志恒的上述提案,作出肯定的评价:建议很好,这个问题已经纳入政府视野。落实建议,县里还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拿出1-2个社区先搞试点,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关键是要让群众放心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