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读报用报好兴农 中韩乡成咱报首个“读报用报示范乡” 返回首页

读报用报好兴农 中韩乡成咱报首个“读报用报示范乡”

时间:2013-01-23 09:46来源: 作者:收藏
  本报讯(记者 韩冬 李书杰 董志水 王玮 李晓)12月19日,本报总编辑陈兴旺带领咱报科技信息部全体采编人员,邀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教授,冒着严寒来到石家庄市高邑县中韩乡,与当地大棚菜种植能手一道,开展“读报兴农”座谈活动,并分别深入河村和北陈庄村的种植大棚和西韩庄村的乡村医务所,为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和医疗服务。会后,陈兴旺总编辑将咱报历史上首个“读报用报示范乡”的牌匾交到中韩乡党委书记韩建辉的手中。高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苏瑞全程参加。
  座谈会上,袁连国、柳国青、郑文彬等10位种菜大户,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读报用报体会、种菜经验和感受,并对进一步办好农民报提出了宝贵意见。该乡河村种菜大户柳国青激动地说:“我从1994年就开始种植西红柿,这些年从报上学到不少好技术。就拿去年来说,当我看到农民报上介绍西红柿熊蜂授粉技术后,第一个带头试用,当年西红柿增产20%!现在这一新技术已在全县进行推广。感谢报社给我们菜农提供了一个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的好平台!”
  陈兴旺总编辑深有体会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报进大棚’始于高邑。
  今天,赶在年终岁尾,我们又来到高邑县共同举办此次座谈会,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继续办好这张报纸,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帮助。报纸是用来读、用来用的。报纸办得好赖,其衡量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读者读报用报的结果和成果怎么样。农民报非常重视这一条,非常重视自己的读者提出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多年来,高邑县在编读互动、读报用报和报刊征订中,真抓实干,方式灵活多样,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学习、推广,对我们办好这张服务三农的专业类报纸,意义深远而重大。”
  据介绍,近年来,高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蔬菜强县”这一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全县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现已成为省会“菜篮子”重要基地。中韩乡更是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引进现代农业项目河北众林农业科技园和泽凤圃农业园区,新建蔬菜配送中心,实现检测、采摘、分拣、包装、仓储、配送一条龙服务,并对接北国超市、绿丰园。当地菜农不但从大棚蔬菜的种植中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深刻感受到在高邑当菜农的美满幸福。与此同时,中韩乡政府每年都为当地菜农赠订《河北农民报》并做到了份份进大棚,有效提高了当地菜农的种植技术水平和市场分析能力。
座谈会上:交谈、交流,交心得
学习科技建园区
  不得不说,作为《河北农民报》的读报用报示范村,只要是岗头村的大棚种植户,就没有不知道《河北农民报》的。有了报社的科技支撑,有了中韩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就在去年,该村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占地400亩的河北众林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目前,不但初见成效,更重要的是,为乡里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文明建设促生产
  《河北农民报》“村官风采”栏目,给李路军带来的启迪可谓不小,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为实施“兴农富民”工程,从抓思想教育入手,广泛开展了“和睦兴村,敬老作人”活动。一年多来,不仅净化了社会环境,还涌现出五星之家、孝母之子、孝婆之媳等典型,村民和睦了,大大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目前,全村100多亩温室大棚黄瓜和西红柿长势喜人,增收有望。
科技助力合作社
  一名退休干部,本到了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却在忙着帮助农民周转粮食,提供优质农资。他办起的“高邑县惠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400多户,资金100多万元。赵京朝说,建立这个合作社,得益于《河北农民报》这份报纸,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报纸上就能找到答案;农业上的相关政策,种植上的先进经验,都是从这张报纸上学来的;报纸上推荐的新型产品,合作社也引用了进来。
推广瓜菜新品种
  25年,田间地头,调查指导,这名老农业技术员从未懈怠。李召庭将《河北农民报》上刊登的科技知识学以致用,针对农事季节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深入田间调查,发现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后,马上广播宣传、田间指导。特别是推广了一系列瓜菜名优高产品种,令当地农户切实得到了实惠。
闲地不闲也来钱
  每一份《河北农民报》拿到手,梁大锋都要认真阅读,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他更是一边看一边用。这不,咱农民报上有篇介绍《如何利用大棚空闲地》的文章,他看后就在自家的大棚空闲地上种植了400多棵架豆,一个种植季下来,多收入了1000多块钱呢!老梁说:“咱报上处处有财富,不认真读咋能行呢?”
有了咱报心踏实
  原来做织布生意的张胜卫,3年前开始接触大棚黄瓜种植。一开始种大棚黄瓜的时候,他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大水大肥,多用尿素,产量自然高。可是事与愿违,因为尿素等肥量使用过量,导致黄瓜结果少、叶片大、病害多。就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该乡党委书记韩建辉送给他一份《河北农民报》,报上正好有一篇文章介绍大棚蔬菜如何正确施肥,看了之后他一改过去错误做法,重用复合肥和绿肥,配合喷施叶面肥,费用一下子降低了,产量和口感上去了。张胜卫激动地说:“网上都是广告,看后让人云里雾里。还是咱农民报好,权威,有针对性,拿在手里就是踏实。这次参加座谈会,我是带着感恩的心过来的,感谢农民报对我的无私帮助!”
我是菜农我幸福
  郑文彬今年35岁,是县里评选出的“种菜能手”。学习了《河北农民报》的科技知识和外地兴农致富先进经验后,他勇于改革创新,采取种棚菜和养猪、养鸡“三位一体”,猪鸡粪可作大棚底肥,大棚蔬菜秧蔓加工可喂猪鸡。今年种植的两亩大棚西红柿,预计收入4万余元。座谈会上,郑文彬由衷地感叹道:“如今农业科技扶持力度加大了,我们靠头脑种地,不费什么力气,我要说,做中韩乡的菜农,我很幸福!”
熊蜂授粉特实用
  现年48岁的柳国青特别重视新技术的运用,当他看到《河北农民报》上刊登“熊蜂授粉”的文章后,率先从县农业局引进1箱蜂进行授粉试验,结果大大超出他的想像。柳国青说:“采用熊蜂给西红柿授粉,授粉率达到100%,产量上涨20%,西红柿变得好吃啦,每亩地还能省20个工时。”经过柳国青的试用,今年“熊蜂授粉”技术已经在高邑县推广30多箱。
新优品种效益高
  别看袁连国只有34岁,种植温室大棚西红柿却已有12年,目前,他采用寿光第六代大棚模式,种植的1.2亩大棚西红柿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种菜过程中,袁连国非常重视读报用报,特别留意新品种和新技术。去年,看到《河北农民报》推荐的西红柿抗病毒品种,袁连国试着种植了“金棚”西红柿,结果发现该品种不但抗病毒,果质还硬,耐长途储运,每斤比普通品种多卖3毛钱。
蔬菜棚内:查看、指导,话增产
  为了帮助当地菜农搞好生产,本报读报用报专家服务团成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作所戴素英研究员,由中韩乡副乡长韩春桥带领,来到该乡河村、北陈庄村,针对菜农在日光温室西红柿、黄瓜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从1996年开始种大棚菜的河村菜农吴淑娟告诉戴老师,这几年,她种的西红柿总是出现果个大小不一、摘完两三穗后开始出现空洞果的情况,“产量总上不去,又不知道咋回事,快急死了。”在询问了吴淑娟日常管理情况后,戴素英研究员给出了答案:“这跟过分依赖、超量施用鸡粪和忽视尿素施用有很大关系。建议每亩追施四五十斤尿素,尤其是采摘两三次以后,更要注意追施尿素。”在李大喜的棚里,戴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棚上的草苫太薄,保温效果不好,应该及时更换或加盖草苫。几个大棚转下来,戴老师身边围的菜农越来越多,问题也提了不少。戴素英研究员一边看一边解答,从选种到育苗,从温湿度调控到施肥浇水,直到大伙儿听明白为止。
  戴老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告诉在场的菜农:“设施种植西红柿、黄瓜,产量潜力很大。中韩乡菜农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种管经验,需要做的是在细节上注意改进,一定还会得到更大的效益!”
  中韩乡老报友王会然以《河北农民报》为师,认真学习应用报纸上刊登的蔬菜种植管理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王会然激动地说:“总在报纸上看到戴老师的名字和技术文章,今天真没想到戴老师本人能到我们这里来指导。感谢戴老师,感谢农民报!”
卫生所里:体检、诊断,送健康
  “省里的专家给咱瞧病来了!”中韩乡西韩村的四五十位老年人听到咱报特意邀请专家为他们义诊的消息后,陆续来到村卫生室。正在义诊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专家王威,认真地为每一位老人做着检查,并给出了具体的诊断结果和用药建议。
  老人问得认真,专家答得仔细。一位大娘高兴地对记者说:“像俺们这些老年人,平时有个小毛病也就将就过去了,很少进大医院。这次省里的专家过来给俺们义诊,可得让专家好好给瞧瞧。瞧出病了俺就抓紧治,没病俺就更放心了。报社的这个活动算是办到俺的心坎去了!”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