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庆峰
大水过后,玉米被泡死,然而待到保险公司赔付时,每亩只赔17元。这样的赔偿标准,让沧州市青县流河镇只庄子村保户想不通:“赔得太少,如果多点,我们不反映。”
今年41岁的张某是青县流河镇只庄子人。老张是个种地大户,他除了耕种着自家的20亩地外,还承包其他农户的40亩地。为降低农业风险,2012年老张购买了20亩地的玉米保险,“每亩保费3.5元,买保险时人家就说,绝产每亩给赔260元。”
说来事也凑巧,2012年7月中旬,接连几场大雨让只庄子“西洼”地块变成一片汪洋。“青县北面的水都从我们村过,从这奔天津海河,那几场大雨过后,将近一个月,地里下不去人。”老张回忆说,“种得早的玉米没受影响,种得晚的被大水浸泡。”
事实正如老张所说。2013年1月4日,虽然距去年那几场大雨已过去5个多月,但只庄子村“西洼”地块,仍能看出大水过后的痕迹,半人高的玉米秸秆全部倒伏,横七竖八地躺在田间。“当时的大水已经没膝盖,把玉米秸秆都给泡烂了。”说话间,老张从地上捡起一根玉米秸秆比划着,“关键是泡得时间太长,条件得有20多天。”
玉米遭受水灾后,老张一直盼望着保险公司的人员来查验现场,“结果他们根本就没来查验险情,如果当时下完雨就来瞅,一看就看出来了。”老张介绍,直到2012年11月底,玉米保险赔偿款下发后他才知道,“我这20亩玉米,才给赔偿349.44元。”
拿到这个赔偿后,老张算了算:“平均起来,每亩折合17块多钱,给得太少,如果给得多点儿,我们不反映。”此外,老张还透露,“我青县清州镇的一个亲戚,同样购买了玉米保险,每亩赔偿170元,我们同一个县,买了同样的保险,为嘛差距这么大?”
事实上,每亩折合17元的赔偿,不只针对老张。农户张春正购买了20亩玉米保险,去年那几场大雨后,张春正家的玉米“严重的绝产了,不绝产的挺严重”。2012年11月底,保险赔偿款下发,“同样折合17块钱”。农户张宝亮、张宝珠、张宝恩得到的赔偿款,同样折合17元。老张说:“俺村总共11户购买保险,都是这么赔的。”
嫌赔偿过低,大概一个多月之前,老张的爱人趁着去流河镇赶集的空当,与其他两名保户来到流河镇政府反映问题,镇领导答复她们“我们负责协调保险公司,保证让你们满意”。老张说,当时镇领导没说赔多少,“只是让我们回去听信儿。”
记者了解到,负责承保的是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沧州中心支公司青县营销服务部。那么,每亩折合17元的赔偿,是按什么标准核算出来的呢?记者联系到该营销服务部的王经理。王经理说:“第一,保险公司的赔偿是有规定的,损失要达到30%以上才给赔付,这是国家保险条款所规定的;第二,(比如)农民购买20亩农业保险,但是20亩地不一定都绝产,而且农民的哪个地块受灾,我们也弄不太清,这事镇里也在积极沟通,已经协商好了,我们的原则是让老百姓满意。”
既然哪块地受灾弄不清,为啥当时不查验现场?王经理称:“我们查验的方法很多,有的地方我们是一户户丈量的,有的地方是与镇里沟通,镇干部到现场转转。”同时王经理还提到,由于投保的农户特别多,一户户看,根本看不过来,“咱这样说吧,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地方失误,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我们会改,会处理好的。”
对于每亩17元的赔偿数额,一直负责协调处理此事的青县流河镇干部齐某指出,双方理解有误。他举例说:“农户购买了30亩玉米保险,不见得30亩玉米都受灾了,东洼玉米倒了,西洼不见得倒。”同时,齐某还谈到,之所以造成这一误解,“保险公司的这项工作可能有点儿失误,如果保险公司把电话都留给保户,谁家的玉米倒了,给保险公司打电话,让人家过来看看。”齐某表示,针对此事,目前已经与保险公司达成一致,“就按实际受灾的面积进行赔付,钱过几天打过来。”
截止发稿前,老张给记者打来电话说,经镇干部协调,保险公司又增加了对保户的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