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 就地处理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实践,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正发生着巨大变革。然而,因其缺乏规划、缺少投入、缺乏治理,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破解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建议:
源头抓起,推行垃圾就地处理。首先,要在乡镇、村建设简便易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可在一个乡镇建1—2个垃圾焚烧炉,来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其次,实现垃圾处理就地分类。尽快在农村建立环卫队伍,为农村配置保洁员和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做到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同时,建沼气池生物消化垃圾。每村建1—2个大中型沼气池,集中禽畜粪便等直接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可以做生活燃料或提供生活能力,沼渣、沼液通过还田提高土壤有机养分。
浓化宣传气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设立环境治理基金,建立环保长效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解决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另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环境报告制度,促进有关部门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问责制,将相关工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台考核办法,实施目标考核。
湖南安乡县安康乡向阳村探索垃圾资源回收——
户户交垃圾 家家搞兑付
目前农村对垃圾的处理,一是放入焚烧池内焚烧,二是依靠热水坑沤肥。但是,还有大量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如废塑料袋、玻璃瓶、包装纸、废旧金属等没有好的处理办法。这类垃圾量大,在农户房前屋后也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笔者了解,湖南省安乡县安康乡向阳村建立的垃圾资源回收模式,为破解农村垃圾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由村里统一组织,安排专人上门收购可回收垃圾,集中后再统一交到废品收购公司,农户收益可到定点商店兑换洗衣粉、牙膏、牙刷等日用物资。这种模式与民间收荒有本质区别:民间收荒是以营利性为目的,所收种类以利润高低确定。而村里组织收购,从公益性目的出发,在收购种类上实现了应收尽收。另外,收购价稍高于民间收荒,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到商店兑换生活物资,农户也非常拥护。所以,向阳村出现了“户户交垃圾、家家搞兑付”的氛围。路边有块破塑料,田里有个空瓶子,大家都会顺手捡起来。自去年10月以来,向阳村共收购垃圾资源8553公斤,兑付资金9513.6元。
通过垃圾资源回收,向阳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可回收垃圾都由村里统一回收了,垃圾量自然大大减少,又促进了村民的意识转变。原来随手乱丢的垃圾村民都能有意识地归类整理了,养成了自觉收集分类的良好习惯。
培养良习管住“任性”
农村垃圾处理是我在驻村工作中需要做的10件实事之一。经过与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谋划,多方筹措,村里建了7座垃圾池,成立了5人组成的环卫队, 也制订了相应的村庄保洁工作制度,实现了街道有人扫、垃圾有处倒、掩埋有专地。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们发现还是有部分“任性”的村民“垃圾倒街口、污水随手泼、秸秆满地堆”。我们意识到,村民们房前屋后随意扔垃圾的习惯由来已久,倘若不积极倡导大家改掉这些陋习,再完善的制度和硬件也利用不上。
为了培养村民的良好习惯,我们想了一些办法:呼吁村民“各扫门前雪”,鼓励大家参与到卫生治理工作中,让村民树立“村里整洁有我一份功劳”的观念;利用给村小学授课的机会,鼓励孩子们从爱护村里的环境做起,监督家长把垃圾袋放到指定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我们发现,爱护环境,自觉打扫家门口卫生的好习惯逐渐融入村民的生活中,有的村民还主动在家门口种了树。
山东淄博一个财力并不充足的镇建长效机制——
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改变了
笔者所在的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镇财政收入在全区14个街道办事处排名倒数,2014年才突破2000万元。但敬仲镇连续几年来坚持镇域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政策资金争取一块、镇级财政资金拿一块、社会资金筹一块”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总投资达7000多万元,50个村一个标准治理村容村貌,“五化工程”(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全部完成,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环卫管理日常化。一是人员配备。按200人1名的标准为各村配备专职保洁员。二是设施更新。镇财政投资150万元,购置密闭式生活垃圾箱860余个,更新垃圾箱200余个,为每村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垃圾压缩收集车。三是发放环卫管理补助。镇政府按照每人10元的标准为各村发放环卫管护补助,补助资金根据各村卫生得分发放,低于80分的取消补助,80—90分的发放80%,90分以上的发放100%。四是检查督查。环卫所牵头组织各工作片每两周逐村检查一次,检查扣分情况全镇通报,检查情况作为兑现卫生管护补助的重要依据。
绿化管护专业化。首先,将绿化管护与环卫管理相结合,实行“三员”定岗管理,即卫生保洁员、建筑垃圾管理员和绿化管护员,定岗定责,严格奖惩。其次,镇政府投资近100万元为每村配备绿化管护车辆,各村配备绿化管护专业人员,定期组织或聘请专家进行培训,在保证各村栽植的花木存活率的基础上,做到管护到位,修剪及时。
设施管理常规化。一是对各村建设的环卫设施、绿化树木、人文景观、体育器材、娱乐设施等实行管护责任制。与各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建成一个、交付一个,明确产权和管护责任,杜绝丢失破坏现象发生。二是各村安排专人进行管护,保证各种设施的正常使用、安全使用。三是各村通过“一事一议”议事流程,将设施使用维护纳入《村民公约》,教育群众养成文明成果共享、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确保各种设施管理常规化、使用长期化。
因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敬仲镇被授予“全国文明镇”荣誉称号。
期盼设立农村医疗垃圾回收站
当前,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较差,农民环保观念和意识淡薄,医疗垃圾随意堆放、乱扔的现象令人忧虑。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着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农村基层组织、医疗、卫生、安监和环保等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建议设立农村医疗垃圾回收站,将各种医疗垃圾分类集中堆放和回收,并进行消毒等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医疗垃圾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医疗垃圾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垃圾监管执法机构,加快地方配套法规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广大乡村干部和群众治理农村医疗垃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