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从2018年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开阶段。《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一项全新的经常性的审计制度正式建立,对于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目前已经累积了不少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当下的生态环境,其薄弱环节主要在农村地区。所以,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地区生态。
更多关注农村地区生态,是由自然资源资产的分布特点决定的。此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相关情况,具体包括土地、矿产、山岭、森林、草原、滩涂、河流、海洋等,当然也包括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空气问题,主要还是体现在城市地区;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资产则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更多关注农村地区生态,是由生态环境污染的突出矛盾决定的。我们经常看到垃圾围城的报道,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中心的城,而不是四围的村。其实人们疏忽了一点,垃圾围城,垃圾具体在哪里呢?垃圾在农村。城市产生的垃圾很大一部分被倾倒在农村的土地上,以至于有些村庄直接沦为垃圾村。纪录片《塑料王国》就曾讲述过这样的故事:当城市垃圾污染了农村土壤和河流之后,农业生产无法进行,村庄索性沦为回收处理垃圾的基地。
更多关注农村地区生态,是由农村地区相对薄弱的环保意识决定的。环保意识薄弱,一些生产生活环节就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会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塑料薄膜的不合理使用,会形成白色污染并导致土壤退化;秸秆的随意焚烧,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平日肆意伐木生火,会破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冬季大量烧煤取暖,会污染空气导致雾霾;生活垃圾无序堆放,会污染村庄环境。
跟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诸多主客观条件决定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地区生态。具体的离任审计工作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详细分析,精准把脉,科学应对,处理好自然资源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理念上要形成共识。过去一段时间,有些领导干部秉持着“唯GDP论”的经济发展理念,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一味硬干蛮上。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规定》把自然资源资产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当中,可以倒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继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就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共识,更要就农业农村优先绿色发展形成共识。
其次,布局上要重点突出。当下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是针对领导辖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全面展开的。全面展开、全面审计,当然是好事,但审计对象多、工作任务重的客观事实,很容易让审计工作由面面俱到的设计初衷走向浅尝辄止的工作现实。为破解这一难题,相关的审计布局工作,既要总揽全局,更要重点突出。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梳理出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难点,以点带面,推动审计工作向前发展。结合当前实际,这就要求相关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放到问题矛盾最为集中的农村地区。
最后,机制上要有效联动。因为审计对象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所以具体的审计工作一定会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和林业局等部门多有往来。另外,此次审计工作不仅运用查账、对图、核表、实地勘查等传统审计方法,还将利用卫星影像、遥感测绘、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这就意味着审计工作的推进,既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又要梳理好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创新思维,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促进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有序沟通和资源的有效流动。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要秉持重中之重的工作理念,以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审计为重要抓手,倒逼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