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生物多样性是农业文化遗产核心要素 返回首页

生物多样性是农业文化遗产核心要素

时间:2018-05-30 17:46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佚名收藏

闵庆文 张丹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纪念生物多样性行动25周年”。

  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就是“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2008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则为“生物多样性与农业”。不仅如此,农业生物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并于2008年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支持。不论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产生的背景,还是从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来看,农业生物多样性都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核心要素。

  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民基于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变迁因素倾向于维持传统品种的多样性。

  一是因为与现代品种相比,传统品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例如,在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中,糯稻的种植不仅可以提供好吃、耐饥又便于携带的食物,而且糯稻的根须还可以入药。糯米饭更是当地民族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社交庆典等民俗活动的必需品。二是在低外部投入(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在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研究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作与单作优质稻相比,对稻瘟病的防效达81.1%-98.6%,每公顷增产630-1040千克;区域栽培的水稻品种多样性丰富,其稻瘟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生理小种组成亦丰富。由于品种多样性有利于寄主品种与病原菌协同进化,优势小种难以形成,可以有效控制病害流行。三是不同遗传型作物混作可以降低生产风险,如由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独特的立体农业气候,当地生态环境多样、气候多变,当地居民只有种植多个品种才能保证稳产。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显著的复合系统特征,强调系统内多个组成部分间的整体性及相互作用。

  农民通过作物间作、套种等混合种植,在稻田中引入鱼、鸭等其他物种,增加了农田物种多样性。研究证明,增加物种丰富度可以对较低水平的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在物种较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更加明显。由于生态位互补机制,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或者物种之间存在正的相互关系,因此物种多样性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在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长达5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无农药投入的稻鱼共生系统水稻产量和稳定性均明显高于无农药的水稻单作系统;而杂草生物量降低93.57%,纹枯病发生率降低54.35%,稻飞虱密度降低44.74%。和水稻单作相比,稻鱼、稻鱼鸭复合系统具有更多的营养级,食物网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构建水陆微生态系统,使农田与森林、草地、湿地等交织共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

  例如,稻田、鱼塘与森林生态系统共存是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普遍景象。通过挖塘储水养鱼,人为创造水生环境,被称为“庄稼保护者”的蛙类会成倍增加,进而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爆发;通过在稻田间集中开辟林地,将稻田按等高线分割开,形成稻田、林地交错分布的景观结构,可以增加益鸟的数量进而减少害虫的数量。由于稻田镶嵌于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形成复合的有机体,促进了系统内的水循环。如白天温度升高时,稻田中的水分通过蒸腾与蒸发作用进入大气,但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阻挡而产生滞留作用,当夜间温度降低时再凝结为露或雾,又回到稻田中。此外,当地居民在森林与稻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段,开辟5-7米不等的浅草带,并利用人工砍伐、焚烧或者牲畜啃食等方式进行人为控制。这些草地,不仅可以增加稻田周围的通风、透光程度,又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稻田,还给耕牛、马和羊提供放牧地,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沉积,缓解泥石流和山洪的危害。草地生态系统的存在,还提高了草地生物的多样性。

  在景观多样性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由森林、草地、农田、河流、湖泊、村落等组成的独特的、活态的农业景观。

  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以龙甲小流域作为案例区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包括稻作梯田、旱梯田、阔叶林、针叶林、茶园和村庄。其中稻作梯田占景观总面积的44.6%,其次是阔叶林占29.5%,旱梯田占19.2%,针叶林、村庄和茶园分别占4.6%、2.0%和0.1%。阔叶林、稻作梯田和旱梯田都存在大面积连续性的景观斑块。这种异质性高且连续性好的农业景观,其调节和支持功能更为显著。

  在文化多样性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在长期与自然适应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中,侗族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服饰、饮食、建筑、医药等传统文化中都有明显表现。而传统文化中的习惯法(村规民约)、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形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哈尼人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形式保护动植物和赖以生存的森林、大山与土地;以祖先崇拜构建共同记忆,维系家庭和家族的联系,建立认同和归属感;以切实有效的资源(主要是水、耕地和生物)管理知识维持稻作梯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信仰与心态下,哈尼族各种祭祀活动便带有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生态文化意义。

  (闵庆文: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