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雪
“农村的问题无非是人、地、财的问题,它们好比农村问题的分子,农民是分母。只要解决了分子的问题,分母再大也不怕了,因为分子已经是零了。”因此,王树爱书记把这次围绕人、地、财展开的农村综合治理视为“治本之策、挖根之举”。
这次的工作并不容易,虽然是为了实现大面上的公平、正义,但每一步触及的都是相关人员的核心利益。那么,推进复杂的乡村治理工作,应该注意什么呢?
第一,要找到“痛点”,读懂老百姓的心。王树爱书记在采访中跟笔者一再强调,老百姓有大智慧,他们考虑的问题看似很浅,但其实层次很深。如何把他们的想法、做法以及我们党的政策、法律法规联系起来,找到个“出口”给他们送下去,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把老百姓的“心眼”透开,他什么都愿意跟你沟通。
第二,“手大捂不过天”,要动员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力量。村干部要实干、苦干,又要巧干,注意方式方法,光靠个人英雄、一腔热血是不行的,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此次摸排中,工作极其繁重,单靠个人是不现实的,并且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处处需要发挥村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做事要“公”,公开、公平、公正。寿光农村综合治理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跟这个“公”字分不开。全市统一开展,村村不落;全村必须不留任何死角,人人不落;基层干部必须一碗水端平,事事如此,公平。
而之所以能让群众满意,也跟“公”字分不开。解不开难题,律师用法律解释,公正;宅基地或承包费不好定价,村民代表投票商量着来,公平;有些问题想不通,村里老人主持大局,公道。
“公其心,万善出。”看见干部心中的“公”,村民才愿意为了村里的“公”而妥协、让步。乡村善治的起点,也许就是一个“公”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