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东部门户区,因凿井取盐历史久远、所产之盐精美洁净而得名。这里处于乐山旅游半小时经济圈和天府新区1小时时空圈,是“成渝、攀西、川南”三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旅融合,推动发展转型,文化的力量越发强大。就井研县来说,需要持续打好文化牌,唱好特色戏,让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增强生命力、传承力和影响力。
一是挖掘国学文化,让传统古为今用。井研山水灵动、人杰地灵,更是崇文重教、人文蔚起,古有“人物媲于上州”之誉。有据可查,宋明清三代,井研共有“一状元、四宰相、八十七进士”。北宋状元、末代宰相何栗是乐山唯一的状元,靖康之难绝食金营,故事可歌可泣,其家国情怀代代相传。井研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独特而厚重的国学遗风,将鲜活的国学文化展露无遗。
二是挖掘耕读文化,让记忆再现山水。井研自古为“盆中丘陵粮经区”,中浅丘地貌让这里成丘区典型。这里传习着传统优秀的农耕文化,更让“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故事传唱。因盐而生,这里不仅限于因盐而富,更怀揣满满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百里产业大环线“千丘藏一果、一果尝千秋”,演绎井研柑橘美名。多姿多彩井研农民画,寓教于乐,生动演绎农耕文明。三青台、长山埂等垂钓之乡声名远播。在井研,柑乡入梦,古城入画,田园入诗,更是让人看山望水、记住乡愁。
三是挖掘盐井文化,让故事美名远播。井研自古“盐利冒于西蜀”,有“先永通后五通”之说。因盐而名,更是因盐而盛,坐拥储量达100亿吨的“盐业金山”。县志记载,井研是近代深井凿盐技术的先河卓筒井的发祥地。井研地名有50多处与盐有关,可见其盐井文化的深远。近年来,以盐为主的井研旅游文化越来越火,国际旅游盐湖城让资源变产业,重现驿路繁华,再现古盐精彩,成为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大玩点。
四是挖掘恐龙文化,让影响光彩照人。“四川恐龙多,井研是个窝。”井研马门溪恐龙,号称“亚洲第一龙”“恐龙之父”,是国内个体最大的恐龙化石骨架。井研恐龙文化为井研文化增色不少,开设科教、研学、考古等为主的体验游将为井研文旅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五是挖掘红色文化,让精神教化育人。曾经茂竹修林的竹园镇有着“川南驿站”之名,而今作为全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成都战役首战遗址”实至名归,已成凭吊先烈、锤炼党性的生动课堂。井研还有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先生故居、大佛水库“穿山引水灌井研”故事等,红色故事声声不息,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系四川省井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