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贫困生的尊严该怎样呵护? 返回首页

贫困生的尊严该怎样呵护?

时间:2018-12-03 18:23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佚名收藏

贫困生的尊严该怎样呵护?

——从教育部明令禁止“比惨大会”想到的

  在一些高校,大学生申请助学金,除了上交贫困证明表,还得当众演讲“晒穷”,经过“评比”,得票高的学生才有资格得到助学金。这一现象被戏称为“比惨大会”,由于被视为侵犯学生隐私,近日已被教育部明令禁止。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第一位的;通过助学金给予贫困生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消减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让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机会实现人生突破,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

  助学金的设立,将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有助于让贫困生“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但申请助学金需要“比惨”,却是一种尴尬的现实,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不论是“比穷演讲”,还是对贫困生的正当消费进行约束,抑或“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的道德捆绑,一些学校为了挤掉贫困生队伍里的水分,采取了一些立竿见影却生硬的做法,对贫困生的自尊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一些贫困大学生为此宁可放弃申请助学金。

  事实上助学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如何用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贫困生身上,也给高校带来不小的考验。一方面,在社会信任有所缺失的情况下,由村委会(社区)、乡镇(街道)乃至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失准现象;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浸润下,部分诚信意识缺失的大学生,将助学金当成“唐僧肉”,也参与到助学金的争夺战中来。

  一个人如果受到了不良示范,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却没有规则精神与边界意识,不可避免会导致失范行为的上演。如此,一些通过“比惨”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也受到不同方面的质疑,比如提供了贫困证明,也领取了助学金,后来却发现她负担得起自驾游,用的手机和电脑都是高档知名品牌。再比如一方面拿着助学金,一方面又在城市买了房子。在这些例子当中,助学金申请中的“悲苦叙事”,只不过是一种表达技巧——将安好的因素隐匿不说,将悲苦的因素夸大其词。

  如此,“比惨”的漏洞容易让那些“只见利益,不见规矩”的做法钻空子,挤占了一些贫困学生的正当权益,更有害于贫困生评选机制的良性运转。

  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情况下,助学金评选要想让有限的资源物尽其用,既要做到公平,又要保护贫困生的隐私;不但需要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还要有周全的细节考虑。

  让助学金评选,既遵循程序正义、评选公平的原则,又能在操作上更加人性化,用更加柔软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爱,高校需要有更多“想贫困生所想,急贫困生所急”的换位思考。这方面也不乏高效的例子,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校园卡的消费金额对贫困生进行“隐性资助”,就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与赞誉。

  让助学金评选更加合理,不仅需要制度更加完善,减少让投机者有机可趁的漏洞和空子,也需要唤醒大学生对一些规则的尊重、敬畏和认同意识。规则有助于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社会良性运行的成本;规则表面上是一种约束与限制,实际上却是一种保障与呵护。唤醒大学生心中的文明因子,让制度与规则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而不是紧盯着助学金那点物质利益,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作为一个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望。而“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助学金评选不能损伤贫困生的权利与尊严,又要达到精准助学的目的,执行政策的过程当中需要保持刚性和柔性的完美统一。(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