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河南省有30多万需要依靠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却仅有约1.7万名养护人员,而且9成以上没有执业证书,且年龄较大,缺乏专业护理素养。(10月16日,中国新闻网)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村慢性病、心脑血管等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越来越需要不同程度的照顾,但农村护工却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城镇化迅猛发展,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传统的农村养老格局受到子女外出务工的冲击,无论是住院治疗,还是居家养老,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需要儿女之外的照顾,因而对护工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原本仅针对城市人群的养老护理,如今也成为农村养老的无奈选择。
城镇化不可逆转,农村对于护理员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向城市看齐。我国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并不愁劳力供给,但眼下的现实却是,无论城乡,护工都极为短缺,规范专业、水平高的更是少之又少。这说明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产业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传统的养老格局也随之快速瓦解,社会化养老将承担起更多的养老责任。农村老人不仅像城市老人那样需要大量护工,也需要更专业、更规范、更容易获取的护理服务。农村护工供给短缺,需要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但目前来看,这一市场并未产生。农村护工市场的形成急需社会主动发力,急需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引导和规范,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培育适应农村需要的专业护工队伍。
城乡二元格局下的农村养老问题正成为时代隐忧。有关部门需尽快认识到农村护工短缺对我国养老事业的重大影响,从而将该事业作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农村护工专业队伍。例如,可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给予财政补贴,落实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社保政策,设立专项培训基金进行专业培训等途径,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