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生活百科 > 敛巧饭——古代农耕文明“活”遗存 返回首页

敛巧饭——古代农耕文明“活”遗存

时间:2018-03-15 08:32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收藏

  

  敛巧饭(作者:王汶川,作者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在琉璃庙镇中心小学进行支教活动,在参加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树底下村“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的工作之余,创作完成《敛巧饭》风俗画,并被琉璃庙镇政府采纳用于形象宣传。2013年被授予“2013年度北京市怀柔区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

  “敛巧饭”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即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全村及周边村民共同参加的一个欢聚庆祝活动。杨树底下村敛巧饭风俗,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21年)建村时起,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少女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待正月十六日这天,由***妇女将其做熟,全村女人共食之。期间,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食之者,便证其乞到巧艺及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鸟儿的别称。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要扬饭喂巧,即扬饭喂雀儿。这一习俗,是来源于雀儿叼啄谷种的传说。在人们扬饭喂雀儿(巧)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为向雀儿谢恩,二是为祈求来年丰收之意。饭后,人们还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即去掉百病。每到此时,还有戏班及花会助兴演出。

  

  

  小链接:

  “敛巧饭”的传说

  敛巧饭的历史起源,是从杨树底下村建村开始的。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地处深山,位于崎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该村现有151户,32l口人。据《北京市怀柔县地名志》所记:“(杨树下)霍;靳二姓为首居户,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迁来,渐成聚落。据传,村中曾有—株大杨树,枝繁叶茂,故名。” 自该村建成,便有在大杨树下吃“敛巧饭“的风俗。

  据本村74岁的梁守国老人讲,听其父亲(至今应96岁,现已逝)说,在其父亲刚记事儿的时候,村里便早已有了吃敛巧饭的习俗,并介绍说,最开始吃敛巧饭的时候,只限于大姑娘、小姑娘、年轻媳妇、老太太一般不参加,但可在一旁帮助。男人不允许加入。到了1955年(高级社时期),才开始有少量男人参与。到后来,形成了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吃敛巧饭的习俗。

  杨树底下村百姓,其敬崇家雀、山雀之意,其渊源来自村中流传的一则古老传说。据村中梁守国老人讲,当初霍、靳二姓来到杨树底下村后,见这里山深僻静,水清土沃,便在此定居下来,但要想生存就必须有粮食,要有吃的粮食,就必须开荒种地。可是种地需要有种子呀。霍、靳二姓先人手中确没有种粮食的种子,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到别处讨要一些。于是霍、靳二姓派人到邻村乞求。那时,山区山高林密,村落稀疏。霍、靳两人走了一天一夜才遇到一个村庄。二人进村遇到人后,说明来意,村人立刻慷慨的给他们一把谷子,留当种籽。二人一谢再谢离去。霍、靳二人返村途中,要翻越几座大山,二人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他们在过最后一座山峰时,时在走不动了,就在山腰处小憩,在小憩时,恰逢一阵山风吹来,将装种子的布袋吹翻,他们讨来的谷种全部洒在了身旁的石缝里。二人连忙敛拾。可是,由于石缝太窄,人的手伸不进去,一粒种子也拿不出来,二人着急万分。正在这时有几只山雀飞来,落到他们身旁,这几只山雀立刻用喙叼啄落在石缝里的谷种。说来也怪,这几只山雀叼出的谷种没有咽下,却一粒一粒的放在霍、靳二人面前。就这样,几只山雀将掉进石缝的谷物,全部衔了出来。霍、靳二人重新装好谷种,对帮助叼啄种子的山雀说:“谢谢诸位神雀相助,来人种出粮食即使我们不吃,也要先敬奉于你们……”。霍、靳二人回到村后,将此事告知众乡亲,大家同念山雀之恩。在大家传承敛巧饭风俗时。做熟饭后,众人先不吃,而要首先扬饭喂鸟巧,以感山雀之恩德。

  为什么敛巧饭固定在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年节过去,正月十六,春耕大忙开始,这一天吃巧饭,也为一年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

  杨树底下村敛巧饭习俗是一种古代农耕文明“活”的遗存。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