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风,见微知著,润物无声。细微之处最能真切地反映市民的文明程度,点滴变化往往能深层次地见证城市不断走向文明的历程。2009年,成都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去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中,成都又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名。
在今年全市“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提出我市应制定《成都市民文明公约》(简称“文明公约”),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日前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加强宜人成都建设,大力铸造城市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纪、讲礼仪、知荣辱、重诚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提出要求。为此,尽快制定一部传承历史文化、富有时代特征、切合成都特色、简明易记的“文明公约”便呼之欲出了。
自5月23日“文明公约”起草组通过本报向广大市民开展“我心中的文明公约”征集活动以来,党报热线每天都响个不停,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打来热线,激动地畅谈自己心中的“文明公约”。众多网友纷纷在党报微博留言、转载或发送电子邮件。人北小学的师生在看到本报报道后,第一时间在全校开展了征集活动。普通市民、中小学生、专家学者、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文明公约,纷纷献出自己的“金点子”。据统计,短短的几天里,本报共接听热线电话百余起,邮件十余封。
“公约”应涵盖哪些内容?
“太兴奋了,成都终于将要有自己的《市民文明公约》了!”几乎每一位打进热线的市民,都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文明公约’应涵盖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我市‘宜人成都’建设,小到每一个家庭的文明行为。”市政协委员彭良建议,在“文明公约”的制定过程中,将文明建设和文明教育有机结合,推动我市文明体系建设和文明教育的全方位开展。市人大代表付天力认为,“文明公约应包含体现贴近市民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我尤其希望将‘文明交通’纳入其中,使文明公约和交通法则共同发挥作用,避免酒后驾驶、闯红灯等行为,将文明落到生活实处。”而他的建议与同为市人大代表雷晓红的想法不谋而合。“‘文明公约’中应对‘文明交通’等内容有所表达,让市民自觉做到不抢道、不闯红灯、参与缓堵保畅工作,鼓励市民共同来打造讲文明、树新风的‘宜人成都’。”雷晓红表示。
市民刘先生在看到报纸后,立刻就拨通了党报热线。“文明公约应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直截了当地告诉市民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能做得到、遵守得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要避免内容空洞、歧义。”当然也有不少的市民、网友提出比较新颖的建议。“文明公约写得时尚点好不好?能不能把现在的一些流行词写进文明公约。‘hold住’‘给力’……”“文明公约能不能写成‘三字经’的形式?这样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公约”应该有什么特色
政协委员何长明看到自己在全市“两会”上的提案即将变成现实,显得激动不已。“‘文明公约’应体现出成都特色,应把我市的城市精神: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融入其中,让市民体味和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作为我市城市管理志愿者的袁世灿,见证了成都文明建设的每一点进步。他抽出时间打来热线电话,“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都,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市民的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近期开展的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更让成都离‘宜人成都’的目标越来越近。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少了,给老人让座的多了。眼下,缓堵保畅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不可避免地给市民造成不便,但大家都能表示理解,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这些优秀的文明传统应在文明公约里体现和传承。”
人北小学的师生们在看到本报报道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征集活动,学校2至6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同学都结合自身认识写出了1至3条“文明公约”,最后由学校梳理汇编成句形成学校的建议。同学们除了写有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等内容,还从成都特色出发,提出了诸如:节约用水、低碳生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北改”和地铁建设、文明出行等内容。该校老师刘艳激动地表示,这样的征集行为,不仅使‘文明公约’更加鲜活生动之外,更培养了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此外,省社科院、市委党校专家也立足自己研究领域,为文明公约积极建言。市委党校副校长谢育新认为,《成都市民文明公约》应充满时代气息、反映城市追求、体现国际视野、彰显成都特色。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表示,文明公约应融入成都传统精神,以此来净化当前社会的不良陋习。比如,“书香讲礼”“亲仁睦邻”“讲信修睦”等。
如何履行好“公约”
成都市民文明公约出台后,如何履行好“公约”,避免使其成为一纸空文?大家纷纷献上自己的“金点子”。市民刘新扬打来电话建议,“‘文明公约’出台后,可通过评比活动来推动公约的具体实践,通过大家互相间的评比,比如社区与社区、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党政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互相评比,把履行文明公约变成自觉行为,以此推动践行‘文明公约’的常态化管理。”市政协委员彭良认为,在践行“文明公约”时,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践行“文明公约”的良好环境。此外,他还认为,应积极制定践行公约引导机制和监督机制,避免“文明公约”变成一纸空文。曾玉是解放北路第一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她表示,“‘文明公约’出台后,将与学校的文明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同学们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把‘文明’带回家,向家长和邻里进行宣传,共同打造成都的文明风尚。”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主人翁意识,真正像爱护自己家一样爱护这座城市。”四川大学大四学生张萌表示,“文明公约”出台后,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城市文明宣传大潮,成为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走上街头身体力行地维护城市的文明秩序,向更多的市民宣传“文明公约”,为建设文明成都、宜人成都作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践行‘文明公约’,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起带头作用,当好践行‘文明公约’的排头兵。”一位署名“寒爸”的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发来邮件坚定地表示。同样,市地志办工作人员黄小华也发来邮件表达了对机关干部率先践行“文明公约”的认同。“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言谈举止、纪律作风等细节都影响着政府机关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建议把工作要准时,办事效率要高,遵守公共秩序,仪表举止要得体,用语要文明规范等写进文明公约,并将其转化为自我行为准则,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民办实事。”
虽然本报的“我心中的文明公约”征集活动已落下帷幕,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汇聚全市“民智”的《成都市民文明公约》出台后,一定会在蓉城上空荡漾起一阵更加持久的文明新风,而我市市民的文明道德建设也将在不断拓展覆盖面的同时,向着更高的精神层面跃升。这座美丽的城市必将处处盛开着更加娇艳的“文明之花”。(记者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