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市文化”系列宣传
嘉兴,这一座千年古城,格局未变,风骨犹存;民风淳朴,民俗斑斓。文化于之,如盐之于海水,交融共存,互相滋润。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吹来,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再次焕发青春的生机:歌声摇曳,民生和美。
多年前,著名学者提出“文化自觉”,即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而南湖人,正是因为对自身的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知之明”,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认识自身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积极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并在此中获得了文化的主体地位。
从政府积极引导到群众自觉参与,南湖区把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延展地域文化的生命力。
南湖边,歌声里,这一份文化自觉,是对时代呼声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时代责任的主动承担。这种自觉,让源自南湖的歌声具有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不凡气度。
城市金名片 “歌城”远名扬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城市气质既是一座城悠远的历史人文积淀,又跟生活在城里的人脾性相一,它蕴含并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风格、人文素养等各方面。那么,位于嘉兴腹地的南湖区又有怎样的城市气质呢?千百年来,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的南湖区形成了鱼米之乡“崇文厚德”的城市气质;近代,从南湖红船传递出的革命火种终成燎原之势;在改革开放年代,又为温婉忠厚的南湖气质增添了“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在全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南湖区,如何提升城市气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跨入新世纪,一个既具有普及性,又能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文素养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合唱,开始进入南湖区决策者们的视野。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嘉兴县文化馆(南湖区文化馆的前身)组建了浙北地区第一支群众合唱团——南湖合唱团,该团曾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并于2001年受文化部委派赴法国纳韦尔国际合唱节。这一步使合唱团走上了国际化、正规化的道路,也带领南湖合唱事业走向了一条通向外界的阳光大道:
之后,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用拉丁语演唱的《Veni domine》、无伴奏合唱《包粽子》和用普通话演唱的《童心向往的世界》,获2006年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银奖;
歌曲《南湖之歌》获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首届“诗仙太白”杯最佳城市形象歌曲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制作奖,并获得2007年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8年第三届(中国东州杯)世界汉语合唱大会,南湖区机关合唱团荣获金奖……
良好的物质基础之上产生的旺盛的群众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决定了南湖区打造歌城品牌的必然性。在南湖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南湖区歌城品牌建设渐成气候。
从2003年举办首届中国南湖合唱节,南湖区已连续九年举办九届合唱节。合唱发展成果显著,不仅“歌城”品牌响彻全国,而且借歌城品牌,南湖区以歌兴文、以歌促商、以歌引才,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也得到了空前扩大。
文化为什么重要?很简单,因为它保护创造力,让个人独立地发展,却又发挥凝聚力,让个人在多元中结合成社会。合唱艺术作为一门集体性艺术,这一作用似乎更加直观。特别是合唱艺术最能体现互爱互谅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吸引各地人才来建设新嘉兴。
2003年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上,南湖区特地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合唱团来禾参加演出,试图通过合唱团的交流,加强南湖区与我国最高科研机构的互动了解。没想到此举竟然促成了2004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与嘉兴市人民政府、南湖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
除了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合唱有着天然的凝聚作用,更彻底改变了南湖之畔市民的人文素质、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过去曾经以农业化“小家碧玉”形象面对世人的南湖区,现在正欢快高歌着走向世界,使得南湖区的城市气质实现了华美转身。
2009年,南湖区打造歌城的蓝图被列入了嘉兴市江南文化名城创建行动纲领和发展纲要,把提升“歌城”品牌影响力作为加强区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
建好一个基地,即中国合唱示范基地,开展经常性合唱比赛和培训活动;
办好一个节,即争取“十二五”规划内,每两年承办一次全国性合唱大赛;
建立一个平台,即南湖合唱节网站,努力提升“歌城”品牌对外影响力。
2010年,将“歌城”品牌建设纳入南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中去。
2012年2月,南湖区机关合唱团参加了2012年“唱响五洲·维也纳之恋金色大厅元宵夜合唱音乐会”,“歌城”的影响力在浪漫的意大利再一次升华,在推介和宣传嘉兴及南湖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南湖各合唱团的知名度。南湖,铸造合唱精品团队之路,越走越自信,越走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