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海淀被确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探寻创新路径 激活发展动力
访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
2009年,海淀被确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这是继1988年国家批复在此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来,海淀第三次迎来为国家自主创新而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
3年过去了,核心区建设效果如何?通过先行先试,创新路径是否已渐渐明晰?对此,记者对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进行了专访。
“作为海淀区委区政府,这几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核心区。”隋振江开宗明义,“为实现这一目标,海淀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拓发展空间,二是完善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拓空间,分南北两步走。“南部,我们在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地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这个地区既有历史上形成的一批大专院校和院所基地,同时又是中关村最早形成创新产业的发祥地和发展地,企业、院校、院所高度聚集。通过院所院校存量资源的调整、规划、整体提升,形成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例如产业研究院、特色产业园等。不管是空间上发展还是产业上发展,在中关村核心区原有的发展上都再提升了一个层次、更具内涵式增长。”
北部,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增加产业用地,建设北部科技新区。“北部新区的开发规划已经确定,正在进行8个村庄的腾退,整合和完善翠湖、永丰两大园区空间的一级开发。这也是未来海淀中关村核心区的一个增长极,为新企业、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说起北部开发,隋振江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虽然园区的一级开发尚未完成,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在等候入驻。
南部挖潜,北部拓展,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了保证。“这是硬件上的支持。核心区建设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实施与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配套政策。”隋振江说,中央授权北京市首先施行“1+6”政策平台试点,海淀在这个试点过程中先行先试,经过去年一年时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政策对于科技院所的改制、创新活力的激活,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配合市里的政策,海淀区自己也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措施。“经过前后几次调整,现在被确定为"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包括1个若干意见、1个资金管理办法、10个支持办法。这套政策体系对于如何发展大企业、如何发展中小微企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如何发展重点产业均有相对应的政策支持。资金聚焦度更明晰、政策支撑方向更明确,是对"1+6"政策的补充。另外,在对企业的服务方面,我们都出台了个性化措施。”
科技园区,是海淀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开展核心区建设,海淀不仅仅只围绕园区转。采访中,隋振江向记者透露,海淀今年开始实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程,按照创建标准找差距,为生活、工作在核心区的广大企业、机构、市民提供更和谐宜居的环境。目前,“第一战役”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展开。
“3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核心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型产业策源地引领作用在进一步增强,为国家科技创新也探索出了新经验、新路径。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未来我们仍需做出大量的努力。”隋振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