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李银 胡星)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这句贵州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如今已成为贵州的时代标志。绚烂的精神之花绽放在贵州大地,精神的强大力量,正在引领着贵州创造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优异成绩。
贵州大地上,革命先辈曾经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大气魄,坚定地走出了“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冷洞村群众面临特大干旱,修窖蓄水、滴灌种植,硬是让石漠化重灾区穿上“绿装”,实践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罗甸县大关村村民,在石旮旯里建造出米粮川、花果山,用双手托起了“大关精神”……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跨越发展新时期;从乌蒙山和武陵山横亘的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到城市经济带快速隆起的黔中大地;从抵御特大干旱到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贵州用前进的步履说明,只要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有那绚烂的精神之花,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今天,贵州要构筑的“精神高地”,是“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
在山高崖陡的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10多年来乡村干部背着背篼走村入户,为出行不便的群众捎带食盐、面条、酱油等生活物资,送去惠民政策、致富信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干部”。
29岁的女干部胡明秀用背篼为农民背着种子、农药等物品,常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她脚磨出过水泡、打起老茧,1年走坏3双鞋。但她说:“为了背篼里的那份责任,所有付出都值得。”
用背篼背走贫困、背来人心、背出干群“鱼水深情”。在贵州后发赶超中诞生的“背篼干部”精神,为贵州构筑“精神高地”锦上添花,为冲出“经济洼地”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背篼干部”精神激励着广大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百姓。近年来,贵州省干部大规模地走向基层,形成“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的长效机制。全省1.7万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驻村干部蹲点。他们下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政策、化解矛盾,为基层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同时,贵州省针对基层党组织开展了“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四帮四促”活动,涵盖了7000多个行政村党支部和100多万党员。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小寨村主导产业是茶叶,但茶园除草全靠人工,费时费力。在小寨村定点帮扶的安顺市农委总农艺师张洪龙利用自身专业特长,配兑出不影响茶苗生长的除草剂,使全村千亩茶园每年能省下5万多元的人工费。“深入一线,才能使群众之所需和自己之所长‘无缝对接’。”他说。
贵阳市乌当区偏坡乡偏坡村的布依族群众自编了一首山歌,唱给他们的驻村干部:“党派干部走基层,带领百姓奔小康;干部群众齐努力,偏坡定变新模样。”
越是发展任务重,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和引领;在“经济洼地”上实现后发赶超,更需要“精神高地”内涵的不断拓展。
新时期“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正在引领贵州加快转型、奋力攀高。贵州省委提出,要把“经济洼地”变成投资热土,用苦干实干换取贵州的快速发展,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使贵州尽快实现历史性跨越。
越来越多的发展奇迹在贵州大地创造。曾经落后的毕节市引来了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卡车生产基地。项目从破土动工到整车下线只用了18个月时间,打造了象征贵州冲出“经济洼地”的“毕节速度”。在遵义,去年底以来,仅湘江工业园区和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开工151个工业项目。一股子比着干、争着干、追着干的精气神在贵州蔚然成风。
由穷到富、由“富”帮穷,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在贵州充分展现。绚烂的精神之花在贵州大地绽放。“长征精神”、“背篼干部精神”、“贵州精神”和“贵州时代精神”,宛如一个个火把,点亮了贵州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