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结果中,厦门市位列省会、副省级文明城市排名第一位。近日,记者走访厦门城市规划部门和住房保障建设等部门,了解到厦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民生主张。
一、跨岛发展 生态优先
记者在厦门市规划局了解到,目前厦门岛内人口已达480余万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一定饱和,为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好拓展市民生活空间,厦门市将在本岛外建设了海沧新城、集美新城、同安滨海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4个新城。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介绍,按照规划,这几个新城的建设标准、生活配套等都不会低于厦门岛内,保证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性,同时也有助于岛内人口的外迁,使岛内岛外同样充满活力。
在推进岛外新城的开发建设中,厦门也在不断探索着城市发展的生态模式。记者在集美新城看到,生态和低碳放在规划的首位,新城将建成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区,引入了全新的生态、环保、集约理念。建有市民中心广场、高端商务办公综合区、第二科技馆、大型图书城、滨水文化娱乐休闲区等一系列项目,充分利用杏林湾、园博苑、九天湖等自然资源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通过连续的滨水绿化带、中央山体公园、市民广场,形成宜人的居住休闲环境。
此外,在岛内也将建设6条步行系统,建构便捷畅通的步行路径与网络,营造舒适宜人的不行环境和设施,目前,老铁路步行路段已经投入使用,为市民出行和休闲生活提供了新的选择。
环顾鹭岛内外,如今的厦门,处处都被打上了“生态”的烙印。在经济建设与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天平前,厦门早已做出了慎重的选择。跨岛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厦门永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厦门成为更加宜居的城市。
二、完善全面住房保障系统 市民生活更具幸福
同其它城市不同的是,厦门的保障房建设除了涵盖低收入群体外,更关注到了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或因不能购买市场商品房的的“夹心层”家庭。
厦门市委、市政府还认为,要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不仅要让他们有地方住,还要让他们住得好、住得有尊严,避免出现“贫民窟”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全市6个行政区都选择区位较好的地块,充分考虑商业配套、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公交站点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配套齐全,适宜居住,便捷出行,方便居民生活。以洋唐居住区为例,该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以及“和谐人居”社区建设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并争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区内配套建设36班小学一所、12班幼儿园一所、社区服务中心及生鲜超市、公共食堂、商业等公建,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幸福。
从第一批文明城市开始,厦门已经连三次续蝉联文明城市宝座。全国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是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估,也是对一个城市发展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位一体的权威的认定。厦门作为一个在生态环境上有先天优势的城市,在城市发展和民生建设上更是保持了这种优势、发扬了这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