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的发展,合义村农民文体艺术节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正规,也越来越受欢迎。


8月17日,驱车90多公里来到了德惠市达家沟镇合义村,这天是第20届合义村农民文体艺术节举办的日子。举办艺术节的地方非常好找,只要跟着人群走就可以了。
并不宽敞的水泥路两旁摆满了卖各种零食的小摊位,小摊位一直延伸到合义村小学的门口,艺术节就在小学的操场上举行。
操场上搭建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主席台,省、市、镇、村的有关领导们坐在主席台上,参加演出的演员队伍和参加体育赛事的队伍以方队的形式,绕操场一圈,最终会合到一起,等待宣布艺术节开幕。这一幕幕,熟悉又温暖,特别像小时候参加的学校运动会。
20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宝贵而漫长的一段岁月;20年,对于一个由农民举办的艺术节来说,更是来之不易。是一份坚守、一份执着混合着沸腾的血、火热的汗,经年锤炼沉积下来的岁月财富。温暖,不只是记者对于参加这个艺术节的感受,更是合义村艺术节想要表达和一直传承的理念,也正是这种理念、这份感情,孕育合义村艺术节成长了20年。
一句承诺
火红的舞台上,父老乡亲溢出幸福的笑脸,舞台下,邻里朋友热情地欢呼和鼓掌;舞台上,有小朋友表演的舞蹈、爷爷奶奶献上的表演唱,舞台下,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舞台团团围住,年纪稍大的干脆坐在了前排地上……
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看着眼前的盛况,德惠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朱海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20年前那位村支书给我们留下的宝藏,也就是从那一届开始,村里的班子成员有了‘一句承诺’的约定。”
将时光回转到1994年,当时的村支书叫闫书平,他自幼喜爱二人转,还喜欢打篮球。他也希望村里人能在农闲时节,放下手中的麻将和酒瓶子,与他一起尝试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他打算给农民们搭建一个平台,举办农民文体艺术节。
这个想法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了简单节奏的村民来说有些难以接受。所以,第一届的节目组织成了最大的难题。于是,闫书平鼓励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一起出节目,要求村班子成员每人出两个节目,在演职人员的忐忑心情中,在村民们质疑和期盼中,第一届艺术节开幕了,为期一个星期。
看着自己熟悉的邻居站上了舞台,听着他们唱着熟悉的旋律,诉说着身边的故事,村民们逐渐兴奋起来了。每天看着观众恋恋不舍地离去,闫书平知道他的坚持是正确的,村民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他决心一定让这种积极健康的情绪影响每一个人,让这种氛围延续下去。
大家都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村里领导班子竞聘必然会有一条硬性指标,把农民文体艺术节办下去,能给承诺的才有资格竞聘相应职位,否则免谈。
不只是村里,连镇里、德惠市相关部门也主动向艺术节伸出了援手,提供灯光、音响或者直接出资赞助。
一份乡情
农民自办艺术节另一个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而破解这个难题的也是艺术节的创办者闫书平。
准备艺术节有太多需要钱的地方了,服装、道具、奖品、舞台等等。那时艺术节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肯定,让农民自己掏腰包肯定是不行了,用村委会的钱还怕大家有想法,于是,他找到了从家乡走出去的企业家刘韦澄。刘韦澄毫不犹豫地掏出了闫书平需要的2万元。
从那以后,每到要举办艺术节之前,刘韦澄都会主动和村里联系,详细咨询当年艺术节的筹备情况,而且年年出资赞助,他的赞助也陪着艺术节走了20年。
今年,记者在艺术节现场看到了这位艺术节的幕后英雄。他正站在人群中与乡亲们一起看表演,刚毅的脸部线条显得有些严肃,但略微上翘的嘴角却泄露了心底的满足感。“合义村是我的家,有我温暖的回忆,现在的合义村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看着合义村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愿意付出更多。”刘韦澄是个话不太多的人,但他的每一句话却掷地有声,他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家乡、对家乡父老的怀念。
据了解,本届艺术节他赞助了近10万元。像刘韦澄一样对家乡怀着深深眷恋的企业家还有五六位,他们也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与合义村联系,帮忙解决艺术节所需经费。
一个节日
在艺术节舞台前有一个忙碌的身影,背着照相机台上台下地忙着照相,还时不时有人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他就是合义村文化站站长邢昌晶,前两天表演的38个节目都是他组织的。
50多岁的邢昌晶也经历了20届文体艺术节,他说,参加艺术节已经是村民20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成为大家公认的节日,就像是一年中第二个大年。
听了邢昌晶的介绍,记者还真感受到了年味。在场外热闹扭着的大秧歌,让人不由想起了白雪皑皑中洋溢的色彩斑斓的喜悦;还有,操场一侧一排平房里,几位村民正忙着杀猪,做午饭,五张圆桌并排放置,一会儿,演完节目,演员和村民们都可以到这里吃饭。邢昌晶介绍,当天大约有五六百人参加活动,一会儿他们会分批吃饭。
再回到舞台周围,观众正为二人转《家乡新娘》中的一段唱词捧腹大笑,或是交头接耳地讨论着什么,这份热闹、这份温暖,正是团圆的节日氛围。
一位坐在地上满头白发的老人林桂凤笑着告诉记者,“我从黑头发的时候就开始看艺术节的表演了,现在头发都看白了。”虽是一句玩笑话,却让记者真正体味到这个大集体的温暖。
一方舞台
虽然是农民自办的舞台,虽然是相对简陋的舞台,可这不大的舞台却不能小觑,在这个舞台上培养并走出去了不少人才。
演唱《农民兄弟》的张忠凯刚一上台,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观众都认识他,从十几岁登上艺术节的舞台后,他每年都会参加演出,现在在吉林市也是小有名气的歌手兼主持人了。
“我对这个舞台有特殊的感情,它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张忠凯说,从小就爱唱歌的他,却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从没专业学过声乐,但是,家乡却有一个舞台,让他尽情地唱,让他无所顾忌地展示,第一次上台后,张忠凯便被众人瞩目的感觉迷住了,这也坚定了他走音乐这条路的决心。
后来,张忠凯只身闯到了吉林市,找到了老师开始学习音乐,虽然大小舞台没少唱过,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的舞台,那是他的一份牵挂。无论多忙,在艺术节召开的时候,他都要回家,走上这方特别的舞台,给家乡人唱。外出这么多年,他从未缺席过一届。
在这个舞台上,昔日的种田能手成了全省农民歌手大赛的农民歌唱家,原来的家庭妇女被城里的艺术团聘为歌手,曾经的舞台小歌手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
作为农民自办文化的成功案例,合义村农民文体艺术节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启示:农民对于文化的热爱曾经被深埋在心底,用政府的援手、企业家的热心就能将这份热情挖掘出来,一份份热情的汇聚就会形成一个农民文化的新局面。
(本栏图片由合义村文化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