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消费指南 > “丑小鸭”的华丽转身 返回首页

“丑小鸭”的华丽转身

时间:2018-05-15 08:38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佚名收藏
——山东胶州“贫困村先行”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记者吕兵兵

  “2015年,俺老两口的收入不到3000元。去年,俺俩挣了接近4万元钱。”近日,在山东省胶州市的省定贫困村洋河镇南官庄村,贫困户崔佳告诉记者。

  村党支部书记相仕清介绍:村里多是山岭薄地,老崔原先的收入就是“靠天收”的4亩小麦和花生。2016年,村里搞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的股份合作社吸收农民用承包地入股,引进了青岛新源山洲蓝莓专业合作社,共建了占地300亩的蓝莓产业园。崔佳夫妇到园区务工,2017年获得3.5万元工资性收入,4亩土地获得保底流转费3600元,年底合作社又分红了1020元。

  不仅贫困户脱贫,南官庄村也从负债21万元的“丑小鸭”,变成了年集体经济收入44.2万元的富裕村。采访发现,类似南官庄村的蜕变故事,在胶州众多贫困村都有发生。

  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揭开谜底:2016年以来,胶州将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20个省定贫困村率先推进,一步到位实现村庄原有集体资产和扶贫帮扶形成的资产“股权化”,并通过成立资产运营股份化合作社、对接多类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三步走”,把赋予农民的权能变成了村庄和农民增收的动能。

  贫困村先行,既有必要性,更有说服力

  据了解,很多地方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数是以城郊村为代表的集体资产量大的村先行先试,而且很多时候是面临“乱而后改、不得不改”等窘境。对于以贫困村为代表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则或多或少的存在“不想改、不必改、改了也没用”等认识误区。

  对此,胶州市委副书记李晓光有着清醒的认识:“推进贫困村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现阶段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村本身就缺乏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如果不通过改革盘活有限的集体资产,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发展机会。二是近年来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很多项目资金落到贫困村,在这一背景下同步将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并入集体资产,进而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既能增加集体资产份额,还能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从根本上保障贫困村户的利益。”

  因此,胶州“贫困村先行”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把村庄原有的资产资源与财政扶持资金资源,一并量化到现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产运营产生的收入,在解决村庄运行发展的同时,盈余部分按股份分配到人,从根本上实现村庄脱贫发展、农民增收受益。

  改革成效更有说服力:胶州20个贫困村全部成立股份制合作社,截至2017年底,借力各级帮扶资金项目,实现村集体资产增加2739万元,村庄增收247.5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72.3万元。

  “三步走”战略,催生5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现阶段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清产核资、股权设置、成员资格认定等重要环节,都已有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政策依据,还有各地总结出的成熟做法做借鉴。因此,确权赋能已不是关注的焦点,如何将权能变成促进村庄和农民增收的动能,才是关键。

  胶州市农业局局长杜润生介绍,胶州的做法是“三步走”战略,即成立资产运营股份化合作社、对接多类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具体来说,是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整合农民在集体资产中的股份权能和自身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能,成立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资产运营合作社,进而推动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并承接扶贫项目资金落地。如合作社自身有经营能力,可自主经营;如欠缺经营能力,可“筑巢引凤”,或出租经营,或与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行“股份化合作、企业化运营”等管理方式,领建或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采访发现,按照这样的路径设计,胶州的众多改革村已探索形成了自主经营、出租经营、项目资金委托运营、股份合作经营和合作联社经营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在里岔镇陡岭后村,村党支部书记周茂勤就对村庄发展作出了如下设计:以新成立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主体,推动整村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引进青岛康华生态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通过企业投入和项目落地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股,联合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打造“生态休闲,乐游农家”田园综合体。

  避免走歪路,现阶段还需抓牢“两个关键”

  胶州在“贫困村先行”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迅速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于2017年顺势全面推开。截至今年2月底,所有811个村庄中已有730个村庄开始推进,有574个村庄完成股权量化并召开了经济组织成立大会,占比高达72%。而且,通过规范有序的推进,村庄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彻底激活了村庄资产资源等要素、健全了党政经三者分离的农村治理体系、激发了村民行使自身权力的主动性、解除了村民离乡发展的后顾之忧等改革效应被充分释放。

  “收效明显,但改革毕竟是新生事物,为避免走歪路,现阶段还需抓牢‘两个关键’。”作为胶州本轮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和推动者,市农业局副局长王昭凯有着冷静的思考。

  第一个关键是确保党支部的领导地位。改革催生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共同组成了村庄三大管理组织。在磨合重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要必须确保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无论村庄治理还是发展经济,都必须经党支部研究通过,确保村庄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个关键是村集体资产运营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在现阶段多数由村干部当选兼任,其素质能力短期内未必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此,在运营村集体资产时,最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若能力难以达到要求,可先选取出租或委托经营等“旱涝保收”的模式;待自身能力提高和条件成熟时,再过渡到自主运营、股份合作运营或合作联社经营等相对高级的模式。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