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经过持续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强化建设,我省基层农技人员服务活力全面激发、农业技术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其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技翅膀”能力日益增强。目前我省有农技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渔业、畜牧兽医)2853个,其中省级7个,市(地)级57个,县(市、区)级480个,乡(镇)级2282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1322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570人、占27%。
全省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2518个,占全省村总数的80%,培育农民农技人员11547人,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14个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体系建设试点,支持院(校)地科技合作共建,探索专业协会与农技推广机构合作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打造了绥滨县农技推广协会与农业推广机构全产业链打包服务、佳木斯龙头企业“田保姆”托管模式、呼兰大用农机社产业化引领等一批推广典型,形成了分工协作、充满活力“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由科研院校出技术、成果和管理,县出土地,共同建立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展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
结合我省1000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建设,全省遴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50个,成立农业科技创新团队400个,示范展示农业重大品种、关键技术和种养模式。这些示范基地核心示范面积36万亩,示范带动面积5000万亩,推广新技术110个、新品种80个;2017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示范基地占80%,基地农民收入超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10%以上。
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需求,在大豆、水稻、玉米、杂粮、经济作物、农机装备6个重点领域,由科研教学单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服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先后诞生。2017年联盟培训农民6.5万人次,召开现场会49次,共展示示范新技术95个,建立示范基地83个(覆盖全省60%以上的粮食主产县),核心示范面积31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200万亩,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5个,转化资金达2100万元。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三减”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通过落实体系改革与补助资金,示范推广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稻田综合种养、循环农业及秸秆综合利用等八项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建设示范展示面积35.6万亩,建立省级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50个,辐射面积5368万亩,带动农民184万户,节本增效效果显著。如绿色防控技术项目,实现标准化航化作业面积160.5万亩,示范高效环保药剂化学药剂航化面积36.3万亩,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90斤以上,节省药剂及人工成本2400万元。汤原县推广的水稻免除草剂覆降解膜有机种植技术,生产的有机大米每公斤售价20元,比普通大米多14元,亩增效42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