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乡村,新农村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和村民洋溢幸福的笑脸,时时处处展现着新乡村共同富裕的新风貌,开辟这共同富裕之路的领头人,就是村党总支部书记王国良。
吃苦受累实现致富梦
王国良1985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7岁的瘦弱身体干起农活十分吃力,父亲东借西凑给他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他开始跑起了运输,母亲也开起了日杂建材商店,在家人夜以继日的劳作下,生活日渐好转,几年下来家里也有了积蓄。
1994年,王国良没有小富即安,而是不辞辛苦地跑遍全省的各个市县进行市场调研,回来后在村里成立了哈尔滨隆泰豆丰制油有限公司,刚起步时,举步维艰,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曾一度想过退缩,但他坚持了下来。他起早贪晚的劳作,付出了比常人多许多倍的努力,吃了许多常人无法吃的辛苦,终于企业以诚信经营、质量上乘和客户满意赢得了市场。经过几年的打拼,王国良还清了外债,扩大了生产规模,成为全村致富大户。2001年,他被光荣地吸纳为中共党员,并连续两届被推选为村“两委”委员,自此,“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他坚定的信念。
让党员骨干率先富起来
为调整新乡村产业结构,他率先带头示范种植美国红提、葡萄9栋,并自费先后到辽宁普兰店等地聘请专业技术员、引进优良新品种,帮助村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解决种植难题,聘请回的技术员吃住在他家义务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在他的带动下,新乡村的红提大棚现已达到100多栋,年创收入200余万元。他组织全村30名党员大户和技术能手到辽宁普兰店、山东寿光、大连冷冻厂等先进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速度,对党员和村干部触动很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加坚定了他带领党员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经过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共同研究,把新乡村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发展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五年内把新乡村建设成为省级一流的富裕村。有了这一目标的驱动,新乡村的党员在王国良创业经历的引领示范下,全村20多名党员不甘落后,都带头示范种植起了露地葡萄、大棚蔬菜,引进新奇特果蔬品种10余个。通过他和部分党员大户的引领示范,让其他党员和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要求加入调整种植结构,发家致富的行列,全村村民快致富快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让全村富裕是他执着的追求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根据已经找准的问题和发展思路,经过反复深入调研、多方协调,最后决定采取“充分发挥党员、村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示范广大村民跟着学,最终实现大家一起赚、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景”,具体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王国良带领村干部大胆尝试,组织建设了近200亩的两处现代棚室生产农业园区,并引导村民种植了100多栋红提。今年红提每栋纯收入达2万多元,仅这一项全村就增收了200多万元。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许多村民都动了心,纷纷盖大棚、种红提。同时,王国良又利用建设好的农业园区大胆引进了美国长把樱桃、金手指提子和紫水晶葡萄等名特品种进行种植示范,现已达产见效。此外,他还利用区苗圃坐落在该村的优势,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各类树木900多亩,预计5年后可实现村民增收700多万元。二是针对传统农业收入低问题,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他紧紧抓住新榆工业园区的升元食品和新榆农业开发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产供一条龙的多、快、好、省的订单农业。村民拿着订单种植油豆角、白菜、萝卜、辣椒和大蒜近4000亩,每亩可增收300多元,村民年累计增收达700多万元,既实现了村民增收又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更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降低了原材料购进的成本。三是鼓励村民发展多种经济,使更多村民走上富裕之路。该村的“油坊一条街”远近闻名。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王国良借助这个独有优势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发展粮油加工和三产服务业。他率先垂范将自己创建隆泰豆丰制油有限公司摸索出来的经营经验无偿向村民推广。目前村里年加工大豆达10万吨,带动了饲料、运输等行业的发展。现在,油坊总量已达到17家,成为该村的特色主导产业。他还借助新榆工业园区坐落该村的优势,积极带动村民发展第三产业,新增饭店、旅店等100多家,不但活跃了村屯经济,也富裕了村民。目前,新乡村中有10%以上的村民都有自己的买卖。村民收入人均8900多元,同比增长12%。
困难村民是他心中沉甸甸的牵挂
在大部分人都富裕的同时,一小部分困难村民的生活在揪着王国良的心。王国良常说:“作为村总支书记,我是大家的带头人,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是我的职责”。党员王洪军因病去世,家里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异常艰辛,看到这种情况,他先是无偿为两个正在求学的孩子提供就餐费,又积极协调学校为他们免除了学杂费用,并把家属安排到他创办的企业工作,经过几年的帮扶,王洪军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今年还购买了村集资楼的一套房子,而且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有了工作,他感到特别欣慰。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无偿为困难村民、受灾村民捐款捐物近万元;投入20万元为全村340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使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投入33万元为37名困难党员和困难村民修建了住房、交学费、看病,赢得了村民的普遍好评。他还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分别与贫困户结对子30余户,通过传、帮、带积极帮助村民选项目、教技术,实现了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