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明,1972年5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系呼兰县大用镇沈八村农民,中专文化。2007年在他的引领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入股、租赁及订单等形式,整合土地40266亩,入社成员达到121户,辐射周边4个乡镇、10个村走上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94台套,总动力5145千瓦,拥有固定资产2800万元,田间机械化程度达98%,基本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2011年合作社实现产值8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7200元,比当地农民均收入超出近350元,并有万余人次在合作社得到了就业,2100个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了其它各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把握机遇勇于创业
1989年,林永明从职业中专毕业回乡务农,当了农民。当时正值农村改革,由于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多年获得丰收。但是在黑龙江,丰收后的粮食由于成熟期短、水份大、质量差,不能及时出手,有的甚至腐坏变质。林永明对此看在眼里,想在心上,靠着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精明的经商头脑以及超人的胆识,把目光投向了潮粮烘干行业,求亲靠友举债购置了全套玉米烘干设备,在自家的园田地里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粮食烘干场。由于经营得体、注重信誉,得到外地玉米客商的认可,当年盈利,不仅还上了烘干设备的欠债,还净赚了10多万元。这样,连续又干了两年,在别人纷纷上烘干设备的同时,他将自己的设备出让给了别人,马上用烘干玉米挣得的第一桶金,转产到发展农业,进行土地种植经营上来。
从不甘人后的林永明经营自家仅有的20亩土地,对他来说是地少利微,虽然没有得到施展,但在这段期间充分体会到了农业的兴趣,学会了耕、种、管、收,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借助国家大农机补贴政策,林永明第一个申请得到国家补贴的大农机,为了有效发挥大型农机具作用,他开始了土地连片运作。在家庭联产承包条件下土地连片困难可想而知,但对林永明来说,只要认可的事儿就会锲而不舍。他通过三种做法流转农民土地。一是返租倒包。即把农民手中的土地以每亩400元(高于时价100元)的价格租到自己手中,由自己支配使用。二是农民以土地入股,实行保底(保底是指每亩400元)分红(是指粮食经过精、深加工,销售后的利润增值部分按入社股份分利)。三是委托(订单)经营,农民和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和降低农机作业费等一系列优惠顾政策,让利给农民,并在收购时,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民原粮。由于肯让利于农民,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从农民手中整合流转土地近2万亩。以此发展到2010年规模经营土地达到4.5万亩。为了便于大农机作业,他将连片土地的行距、地块因地制宜进行了统一的整理、规划,而且每年对种植计划、土地含养、水利布局等都要做出系统安排,还从科研单位请来农机技师和农艺技师指导耕作种植,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2010年实现粮食总产2028万公斤;2011年达到2565万公斤,粮食出售量分别为1622万公斤、2180万公斤,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功于心计 抓住主业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几年出台了1号文件,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又从2008年开始,将国家粮食安全提到议事日程。林永明意识到从国家政策到中央文件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要把农业位置提到重中之重。对此他将手中的土地备加珍惜。林永明种地讲科学这在远近是出了名的。他多年来和中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管理站保持密切联系,获得科技支持。科研单位的实验基地,有的就落在林永明的地块上。为此,从2009年开始就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在林永明耕种的万亩玉米示范田里,5个2000亩方田地形规整、设备齐全,每年都有科技成果在这里显现——玉米秸秆还田、大垄双行种植、玉米平播垄管、大型喷灌、滴灌、飞机喷酒叶面肥、药剂灭草等。用林永明的话说,为了农业现代化,哪怕搭上老本儿我也愿做一个贡献者。但恰恰相反,正是有了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林永明经营土地的产出率每年都高于当地农民的产出率。近三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下,玉米亩产分别为500公斤、630公斤、690公斤。示范基地的受益者当属林永明。黑龙江松嫩平源的土地虽然肥沃,但多年来人们施用化肥,造成农田板结、硬顶现象逐年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土地状况,林永明采取保护性耕作方法,一面利用大农机做到深翻细耙;另一方面聘请省内土肥专家来农田会诊,根据专家意见,采用了先进的测土配方和微生物菌肥施用技术,改善土壤。为此,自己建造了微生物复混肥厂,用自己生产的肥施用自己经营的地,同时将秸秆灭茬还田技术应用到土壤改良中来,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结构,还相应的提高了绿色、有机粮食纯度。经过不断的开发和研制,现在已生产出水稻、大豆、玉米等多种用途微生物复混肥,除了保证自用外,还提供给其他需要的农户施用。
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产出率,从2009年开始,林永明将种粮目标转移到水稻上来,利用紧邻泥河(呼兰河支流)水库的地域优势,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将1000余亩单产不稳、地势低洼地块实施了旱田改水田实验性改种,获得成功,当年水稻实现亩产555公斤,比改造前种植玉米提高单产155公斤。在积累了种植水稻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借势以订单形式整合农民水田5000余亩,种上了优质品种水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种植水稻尝到甜头后,2011年,他又争取到省补贴资金建起了水稻育苗智能化工厂,将科学浸种育苗技术应用到水稻种植上,当年使6000余亩水稻实现总产量360万公斤的好收成。
三、筑就基石 依托产业
土地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收益。但对于粮食生产者来说,有的年份增产未必增收。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几年来,林永明是边种地边琢磨,怎样促使效益最大化。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得出结论,唯一的途径就是搞原粮精、深加工和过腹增值。对此,他先后建起了杂粮加工和大米加工车间,办起了制酒厂和饲养场,使自己生产的原粮及其副产品获得充分利用,实现充分价值,用他的话说叫“吃干榨尽”。正因为有了这种经营理念,使他生产的农产品每年都生成了好效益。以玉米为主、还有大豆、各种豆类、谷糜等35种杂粮,经过精、深加工,被注册了“禾下土”商标,成为省市知名品牌,形成系列产品,通过超市、布点、设网等形式,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饲养场经过过腹过程,生产的肉蛋也以高价投放市场。为提高绿色有机食品纯度,林永明建立了生物复混肥厂,年产生物复混肥1500吨。经过几年的试验使用,该肥质量好,肥效明显,并且符合国家绿色有机肥的标准。施用该肥料,粮食亩产比过去提高10%以上,并使种植成本降低7%左右,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经过这种由原料到成品,由成品到精品的转化,使农产品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每公斤原粮增值空间平均在20%以上。林永明的事业也在这些转化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
从今年开始,林永明又将设施农业引进合作社,投资近8000万元,建起温室300栋、大棚200栋。目前,室外虽然冰封雪冻,但在大用合作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里,室内反季瓜果、蔬菜、菌类生长却郁郁葱葱,每天都有不同品种蔬菜投放市场。在增加合作社收入的同时,当地农民也在学着改变种植结构,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现代农业科技引领示范作用。
如今,林永明还有着更大、更远的目标追求。我们相信靠着他的睿智,一定会给现代农业带来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