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商贸信息 > 致富信息 > 青海湟中县阳坡村:“敲”出致富路 返回首页

青海湟中县阳坡村:“敲”出致富路

时间:2015-07-24 09:38来源: 作者:liwentao收藏

                                               
  盛夏时节,来到湟中县塔尔寺景区附近的金银铜器加工一条街,路两旁摆满了金色的手工艺品,给人的感觉就是:金光灿烂。

  湟中县鲁沙尔镇阳坡村村民郑芳,2012年在新街开了一家银铜器加工铺,主要制作、加工银壶、火锅等银铜器。看到他时,他正和匠人们一起敲火锅模型。地上摆放着清一色的铜质器件干净铮亮。他向记者介绍,他的店里有两名匠人,每年除去匠人的工资、原材料投资和一些正常的生活开支,一年能收入6万多元。

  在以经营银铜器加工为主的新街,有近20家来自阳坡村的村民在这里开店,大家通过这门手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从县城开车行驶四公里的路程,经过大源万亩油菜花田,记者来到阳坡村村口,写在门柱上的“勤俭致富奔小康,和谐家园幸福长”格外显眼。

  走在村里的硬化路上,一座座二层小楼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村主任郑雄说,他们村共有450户1700余人,有87户近200多人从事银铜器加工,村里收入的60%来源于此。

  毛生旺是将银铜器加工手艺带出村的一位率直汉子。15年前,他带着五六名学徒到西藏拉萨,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生意逐渐红火起来,现在一年至少能赚8万多元。

  每年只有到年根儿,他才回来和家人一起过年。今年毛生旺的儿子考出了575分的好成绩,他专程赶回来为孩子庆贺。

  如今,在甘肃、西藏、山西、四川、内蒙古……全国多个省市都有阳坡村的匠人发展银铜器加工业的足迹。

  初中毕业的李增泉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外出打工,而是来到村里王庆邦家里,学起了手艺。在王庆邦家的院门外,摆着几片加工好的铜片花纹,院里的加工作坊里,李增泉和另一名学徒细心地敲打着铜片。“在师父的指导下,我已经掌握了加工制作的路子,干起来得心应手,父母也不用操心我的事了。”李增泉腼腆地说道。

  在另一间屋子整理小零件的王庆邦,干银器加工已有25个年头了,今年44岁的他在19岁那年跟着村里有名气的匠人学习了3年后,自己也开起了加工店。

  “银器活儿比铜器加工要求更细致。”他说,2011年以前,他主要干银器加工,一次去西藏干泥瓦活儿的机会,打开了铜器加工件的销售市场。现在他们每年生产加工的铜片花纹、宝瓶等都销往西藏。

  走过村里的每一个巷道,时不时能听到咣咣咣的敲打声,村民家里有加工作坊,村里还办起了氆氇厂,妇女们去厂里打工一年下来也能赚不少钱呢。

  村里的匠人、村干部、镇上都有想法:整合资源,建立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加工商铺一条街,让村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