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红安县华河镇张寨村,有一个全部由该村村民组成的业余楚剧团,自1992年10月剧团成立至今,已演出数百场次,演出地点则遍及全镇36村(场)和周边大悟县的黄站、吕王镇,以及本县的七里坪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张寨村因而也被称为“楚剧村”,而过去比较严重的抹牌***现象如今在该村已基本杜绝,剧团的不少农民也通过演出走上致富之路。近日,记者到该村进行了探访。
《庵堂认母》成“***”
“我不求金榜提名,儿不想位列公卿,我不怕人言可畏,儿不要良田千顷……情愿母子同受贫。”舞台上,当戏中的新科解元徐元宰跪倒在法华庵尼姑志贞面前哭求认母时,舞台下不少观众禁不住洒下感动的热泪——尽管,这出经典剧目《庵堂认母》的故事情节已为多数人所熟悉,但不少人还是哭得稀里哗啦,尤其是妇女和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戏的最后母子***认,她们才孩子般地破涕为笑。
这一幕,不是发生在正规的剧院,而是在乡村的露天场院;舞台上的演员也不是什么名角大腕,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或是种田的庄稼汉,或是卖肉的女屠,或是经营杂***的小贩,或是打工的青年……
演戏的地点是红安县华河镇张寨村;时间是2月20日(正月十二)晚8时许。
这天早上7时许,张寨村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戴美生就离开了家门,快步走到村西的一间空屋前,开了锁,推门进去,屋内陈放的服装、舞台灯、音响等物就一下扑进他的眼中。也不知为什么,每次看见这些熟悉的东西,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舒服和踏实的感觉。这间近百平方米的屋子除了堆放道具等物外,还是他的“华河楚剧团”的演员们的排练场地。2002年10月,在他当上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的第十个年头,他创办了这个业余剧团,并自任“团长”。
戴美生在屋子里烧上水,又把地扫干净,然后***起一把京胡试了试音后,便抖动弓弦用“西皮调”拉了一段节奏欢快的曲子。这两天天气好,来请“剧团”演出的村子和单位已经排起了长队,算上今晚镇上邀请的这场演出,他们已经连续演出了4场。心情舒畅,他拉得也格外投入,有板有眼。
8时刚过,“剧团”的“演员”们也都***继来到了排练场,见到戴美生便“团长”“团长”地打着招呼。平时排练和演出的当口,这些“演员”们都习惯喊他“团长”,他们觉得这***叫着才显得整个剧团的正规。“演员”们开始紧张地排练起来:有的在一旁压腿、下腰,有的扯起喉咙吊嗓子,有的捧着戏词嘴里咿咿呀呀地哼唱,有的低首沉吟暗自揣摩角色……
上午大约10时左右,戴美生把大伙喊过来:“今天的《庵堂认母》分上下半场,分别由两批演员替换演,你们都要把戏中的人物尽量揣摩透,不然表演上会衔接不紧。”戴美生对记者解释,因为《庵堂认母》戏较长,唱词多,演员演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就分了上下半场,由不同的演员分别饰演剧中的角色。在剧团,戴美生扮演着多种角色,不仅是团长、演员和乐队成员,还是导演和舞台总监。
村支书全家当演员
戴美生上中学时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当时,县文化馆组织人学楚剧,把他也抽去了,一开始他是把这当任务来完成的,可学着学着,他就被楚剧特有的韵味所吸引,渐渐对楚剧痴迷起来。当时镇里有一个老剧团,他是其中的主要演员,演“许仙”之类的小生戏。后来,年纪渐长,体格也魁梧了,他便演起了花脸包公。因此,尽管以后剧团解散了,可他已打下了一定的演唱基础,并熟悉了舞台演出的一套程式。
在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村民们一到农闲往往会无所事事,这***一来,抹牌***、打架滋事等现象在村里便成了家常便饭。对此,戴美生在当上张寨村村支部书记以后,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农村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又能消除抹牌***等不良现象呢?”戴美生想到了楚剧。楚剧在农村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对看戏的呼声很高,但从镇上的老剧团解散后,农村群众已经多年没看过戏了!“能不能重新组织一个剧团呢?”戴美生眼前似乎一亮,可随即又被另一种顾虑所熄灭:“一无资金二无演员,想搞剧团谈何容易?”那几天,他脑子里斗争得很厉害,往往是刚产生一个比较好的念头,就立刻被更多的困难所否定,弄得他一连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几天后,心里实在憋不住的戴美生把想创办楚剧团的想法,在一次村组干部会上讲了出来,谁知竟得到了全体村组干部的一致赞同。受到鼓舞的戴美生第二天立刻又召开全体党员会,把想法一说,没想到党员们更是积极支持,他们说:“戴书记,这个想法太好了,你就放手干吧,我们都愿意参加剧团。”
有了大伙儿的支持,戴美生心里踏实了,他下决心一定要把剧团创办起来。可就在此时,反对之声却从他的后院响起,他的***说他:“你是错了哪根筋了?要成立什么剧团,赚不到钱不说,还要往里贴钱,你说你图个啥?再说了,你一个当书记的,和一班人这么唱唱打打、抛头露面的,成何体统?”戴美生没有与她过多争论,只是说:“我不图什么,就图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就图全村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安逸。”
他先在村里找了几个过去唱过戏的村民作为剧团的基本骨干,又跑到县楚剧团把那里的老师请到村里来,对招收的团员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辅导。戴的***见大家练得热火朝天,心里越来越痒痒,便也参加了剧团,现在她已经是剧团的“当家花旦”之一。剧团副团长——43岁的村民张纯斌告诉记者,过两天你来看我们的《荞麦馍赶寿》这场戏,老戴在乐队***琴,他媳妇演戏中的大***,儿子演戏中的小伢,一家人都到齐了。
“屠妇”学戏吃尽千般苦
戴美生所在的张寨村创办“楚剧团”的消息传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县楚剧团的领导听说后,特地赶到张寨村看村民们排练。当时正是暑热天气,排练室里热得像蒸笼,“演员”们虽然个个挥汗如雨,但却练得一丝不苟,做、念、唱、打也是像模像***。县剧团的领导感动了,回去后,立刻向张寨村赠送了价值达5000余元的服装道具67套,并亲自带上十多位专业演员到村里和业余演员们同吃同住同演出,一出戏一出戏地手把手地教他们。镇政府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帮助他们,附近的村组和镇上的群众还自发地凑钱为他们添置设备。
资金和设备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可演员这一关却还是个难题。剧团的演员全都是本村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演戏和文化基础普遍不好,学起戏来也就非常吃力,但他们却以极大的热情努力克服着种种困难。
41岁的熊爱莲是个长得比较粗壮的妇女,平时和丈夫一起在街上卖肉。她年轻时学过一点戏,这次加入剧团,得到了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丈夫说:“我们平常做的都是比较粗陋的工作,现在也去玩一下高雅的吧。”熊爱莲没读过什么书,看不懂剧本,所有的动作和唱词都是她从老师那里一句句学来,然后硬记下来的。她在灶台做饭,也常常不忘哼上几句戏词,有次她边哼唱边比划动作,一下忘了形,竟把一瓢水倒进烧得滚烫的油锅里,“哧啦”溅起的油星在她的脸上和手上烫起许多血泡,疼得她直咬牙。就是凭着这股子狠劲,她成了剧团的骨干演员之一,尤其是青衣戏,演得很棒。
文武旦角周妮兰,16岁就开始学戏、唱戏,基础比较扎实,文戏、武戏都能来几下,现在是剧团的台柱子。在武戏《董家山》中,她饰演唐末的女山大王董金莲。有一次,董威风凛凛地下山打劫,遇到同***少年英武的小将尉迟宝林,两人一番打斗之后互生爱慕之意,几经周折后终成秦晋之好。董金莲后放弃山寨,随夫报效国家。这出戏里,武戏好看,文戏***彩。为了保持良好的身段和唱腔,今年已经43岁的周妮兰几年来一直坚持练功、吊嗓子,每天都保持在3个小时以上。
2002年10月的一天,对戴美生和张寨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们筹备了近半年的楚剧团在这一天正式成立并进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华河镇、七里坪镇和周边大悟县的吕王镇、黄站镇的近万名群众闻讯后都赶来观看,将华河镇中学的***场围得水泄不通。当天他们演的戏是《董家山》和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折子戏《打懒婆》。许多群众都评价:“唱得真不错!有好多年都没看戏了,今天真是过足了戏瘾。”还有不少人意犹未尽:“什么时候还唱戏呀?”
初次亮***便一炮打响,戴美生和他的业余楚剧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据统计,“华河楚剧团”自成立至今,已演出数百场次,演出地点则遍及全镇36村(场)和周边大悟县的黄站、吕王镇,以及本县的七里坪镇。
文明新戏赶走恶习
2月20日下午5时许,在村民张学义家门前,今年46岁的张学义正躬着身子给一名坐在青石上的年轻演员化妆。张学义也是剧团的演员,生、旦、丑都演,他今天没有戏,只负责拉幕。在靠屋的左边,周妮兰和熊爱莲互***给对方脸上补妆,转眼之间,两人已经由普通的农妇变成楚楚动人的美娇娘了。周妮兰抖抖身上的戏服说:“可惜戏服太旧了点,要是有钱添些新的就好了。”熊爱莲则指着演员身上的一些小头饰、小服饰告诉记者,为了省钱,像这***的一些小饰品都是她们自己做的。而在靠门的另一边,戴美生一边给他的四弟戴海涛化妆,一边对他嘱咐着什么。海涛今晚在《庵堂认母》的上半场中饰演徐元宰。
晚7时30分,在张寨村露天搭起的舞台上,一阵铿铿锵锵的锣鼓声拉开了开场的序幕,也把舞台前早已黑压压坐满的村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当年纪40岁、身体富态的村民戴丛林反串角色,把《打懒婆》中的好吃懒做的懒婆娘演得惟妙惟肖时,舞台底下不时爆发出开心地哄笑和掌声。戴丛林说,他喜欢懒婆这个角色,因为这是个幽默、活泼的人物,能给演员以很大的表演空间。
小折子戏《打懒婆》其实就是一出轻喜剧,演的是古人,说的却是身边的家常事,加上唱词通俗、表演幽默以及恰到好处的讽刺,使这出戏很受村民的欢迎。戴美生说,在他们排演的剧目当中,除了一些经典剧目如《庵堂认母》、《董家山》有较好的观众基础外,那些表现家庭和社会伦理、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剧目如《荞麦馍赶寿》、《打懒婆》、《选女婿》等都非常受观众欢迎,观众往往点着要看这些戏。这说明农民不仅爱戏、懂戏,更愿意从戏中受到教育。
剧团演员、二组村民张六合告诉记者,村里过去抹牌***的人很多,可自从有了楚剧团后,这种不良现象已基本杜绝。一是村民们的注意力被看戏所转移,有了新的***神支柱;二是演员们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排练上,根本没时间打牌,演出也让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在《打懒婆》中饰演丈夫田不及的剧团副团长张纯斌也说,过去他特别迷恋牌桌,***为此烦得要命,夫妻二人经常吵架。自从他加入剧团后,***对他像换了个人似的,***说:“只要你一心演戏不打牌,我绝对支持你。”张纯斌所有的剧本都是***帮他抄写的。
戴美生说:“我有个愿望,就是将我们张寨村打造成红安县的一个先进村——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神文明、杜绝抹牌***现象的文明新村。”
【直言快语】农民从戏里寻找生活
古越
在缺少资金和表演经验的背景下,一群农民竟然创办出了一个“楚剧团”,而且搞得像模像***、红红火火,让整个村子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楚剧村”。这***的勇气、毅力和热情,实在令人佩服。
他们的存在,不仅***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还基本杜绝了村里的不良恶习,从这点上,我们有理由向这群可爱的农民演员和他们的领路人戴美生表示敬意。
别以为农民不爱艺术,“楚剧村”的出现和兴起,说明农民对贴近自己生活的艺术是多么的挚爱呀!也别以为农民不懂戏,农民在向人证明一个道理时,习惯说的是:戏里就是这么讲的。对农民而言,他们受到的最初始、最直观的教育大都来自戏里。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农民们在看戏的同时,也在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