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大石山区于一体,按新的扶贫标准,全县仍有11.4万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65.9%。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形势依然严峻。
2011年11月,在全县新一轮扶贫攻坚动员会上,凌云县委书记黄彩毕郑重提出:“"十二五"时期,在抓好传统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突出发挥支部带动、党员带动、能人带动的作用,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着力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提速。”一年时间过去,凌云县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社会扶贫“三大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招标使产业扶贫水欢鱼跃
实施产业扶贫,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使广大群众受益。今年,凌云县就在全区首推“政府挂牌、两委竞标”、“支部承诺、县委奖励”工作机制,对桑蚕、中草药、庭院经济等8项42个产业项目进行村“两委”竞标,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产业连片集中起来,实施产业扶贫,最终有36个村获得竞标项目。
目前,36个中标村实施的8个产业项目,已完成桑园种植1700亩;中草药育苗900万株,金银花育苗3万株;任豆树育苗300亩;竹子育苗50万株,造林6000亩;油茶育苗100万株,新种2200亩,低改5600亩;建成林下养鸡集中区4个,出栏288.9万羽,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
通过中标产业项目的实施和建立产业基地,凌云县逐步形成了以屯带村、以村带乡、以规模示范基地带动全县发展的格局。加尤镇伟八村是这次桑蚕产业的中标村,也是全县第一个大面积开展种桑养蚕的村。村委主任张宗华介绍:“全村今年组织42户,一次性种植桑园400亩,建蚕房28个,养蚕98张,总收入14.2万元,户均增收3381元。”
智力扶贫让乡土人才龙腾虎跃
扶贫重在扶智。新一轮扶贫攻坚启动以后,凌云县把智力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一号工程”来抓,确定了2012-2020年智力扶贫工程规划和2012年智力扶贫工作任务。
该县把初、高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劳动力的生力军,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全县这两类学生凡到县职业学校就读的,除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外,县财政还给予每人1500元/年的伙食费补助,保证每个学生只要到校读书,基本不用支付生活费用。2012年,该县共投入736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学历、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产业扶贫培训。到目前,已有557人参加本县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学历培训,并向区内外其他中高职学校输送学生550名;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期1680人;培训技能涵盖电焊、维修电工、汽车驾驶等;完成产业扶贫培训2.33万多人次,培训内容有细叶龙竹种植、茶叶低改、有机茶创建申报和管护等。通过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目的。
泗城镇洋妹村万秀槐一家,经过技能培训后,儿子、女儿合伙开办了养牛场,今年3月从东北引进西门塔尔良种牛,现存栏84头,预计年底可出售第一批牛,每头利润在2万元左右;下甲乡平怀村李开行、冯武强等5名农村青年通过培训后,创建了青年创业基地,与一家香港公司合作,引进豚狸养殖,现在规模已辐射全国12个省区。今年第一批出售1000组成品豚狸,收入20万余元;玉洪瑶族乡科技带头人肖尘,参加培训后,回乡创建生态立体种养示范基地,年综合收入近300万元,就地安置贫困农民8户27人,安置户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党建带动让社会扶贫活力无限
扶贫攻坚看堡垒。凌云县社会扶贫实施党建带动,把党建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新建扶贫联系凌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老干局,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自治区农行等厅局单位定点帮扶凌云。
该县发挥“全国十大扶贫贡献奖”获得者吴天来的榜样效应,在全县开展“支部追陇雅,支书学天来”活动,每个村发展1个以上致富龙头产业;每个组(屯)有1名以上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全县已有87个基层党组织到陇雅村现场观摩学习,正在培养11名“吴天来式”双带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
该县还延伸党建带扶贫的载体,开展了“双带双建、双培双促”、“百名能人培养”、“泗水河党建示范带”的“头雁引领”工程,采取机关服务能人“反哺下派”、产业项目能人“择优内推”、务工创业能人“引导回归”等措施,精心组织实施“能人进村班子”递进培养工程。在能人带动下,全县成立了养鸡、养猪、水果等产业合作社15个,培训党员群众6000多人次,建立党员示范基地48个,党员示范户300多户,带动1200多户农户参与产业协会组织。
通过整合发改、扶贫、交通、农业、教育、水利、民委等部门项目资金5亿多元,凌云县大力开展农村饮水、中小学校舍、乡镇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消灭茅草树皮房1260户;建设沼气池400座,进行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后续补助等。国家水利部定点扶持逻楼-沙里-彩架防洪排涝工程,总投资2.1亿元,目前规划设计即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