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多户摁手印请来带头人
9月17日一大早,因公殉职的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党支部书记李淑芬的追悼会在五常市殡仪馆举行。殡仪馆院内摆满了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自发前来送别的人络绎不绝,旭日村80多位村民早晨4点就乘车来到追悼会现场。 在向李淑芬遗体告别时,村民宋亚珍号啕大哭。宋亚珍说,全村人都知道李书记是个好书记,为全村建桥修路,她不仅搭上自己的工资,还从家里拿钱出来,如今她倒在这片土地上,全村人民永远都会记得她。 葛凤学是位个头矮小的残疾人,他说:“过去在村里没人看得起我。李书记来了,不仅经常帮助我,还给我办了低保。我不来看李书记最后一眼,一辈子都要后悔。” 李淑芬的突然离去,亲人不舍,乡亲们不舍,而这片李淑芬洒过汗水、洒过泪水、又洒下鲜血的土地,也是她最最不舍的。 来参加追悼会的旭日村村民孙永良清晰地记得,2011年9月6日的早晨,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里尚未竣工的水泥路面铺满一层红彤彤的鞭炮纸屑,这是前一天党支部换届选举结果出来后,李淑芬又连任旭日村支部书记,村里的人们高兴地将鞭炮燃放了一个晚上的结果。 李淑芬,是旭日村的下乡知青,时隔30多年之后,一直在城里工作之余,回到村里捐钱捐物修桥修路,以改变乡村面貌为己任的她,在哈尔滨供销联社退休后,被乡亲们用450户村民按下的红手印做“请柬”,请回村当了村里主事的领头雁。 在有着450多户人家、2400多口人、人均不到三亩地的旭日村,跟这里的贫困落后相伴生的,是村里的人心难聚拢。由于历史、现实诸多复杂因素,旭日村干群关系一直紧张,村“两委”班子一度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是五常市出了名的“问题村”“告状村”。心急的村民们明白,旭日村要想有好日子过,就得有个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能力服众的带头人。可这带头人去哪找呢? 2007年临近新年的一天,村民在一起闲唠,感慨这几年因为有了李淑芬的帮衬,村里的道好走了,学校有了新桌椅,村民喝上了干净水……有人感叹:“咱村就缺李淑芬那样的一个无私的领头人啊!” “请她来当书记!”不知谁的这一看似大胆的提议,却立即引起了大伙的热烈响应。 第二天,村民王成玉大着胆子给李淑芬打了个电话:“大姐,现在村里就像一盘散沙,选个挑头儿的都难,议论来议论去,我们都想请你来当书记,行不?” 虽说离开旭日村这三十多年,自己把那里当成了“娘家”,但去当书记这事儿可不是说着玩的,李淑芬婉言谢绝了。 然而,令李淑芬没想到的是,就在2007年12月25日傍晚,20多名村民代表专程赶到260多公里外的哈尔滨。“大姐,乡亲们请你来了!”王成玉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沓纸,“你看,全村450多户人家都摁了手印……” 李淑芬的眼泪涌了出来。那一刻,她觉得手中的那几页白纸沉甸甸、热滚滚…… 面对父老乡亲的诚挚邀请,李淑芬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再拒绝了,村里人的信任打动了她:“好吧,我去。” 李淑芬的丈夫、黑龙江省公安厅一位退休的老公安回忆说,他看到李淑芬真的要去旭日村上任,自己忍不住落泪:“咱们捐点儿钱都行,还非得把人也搭上吗?” 李淑芬面露难色:“不去,对不住乡亲们那片心哪……” 村民王喜亮回忆说:“我们找李大姐,心里也很矛盾。人家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要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可是我们没办法,我们希望李大姐能来村里帮我们一把。” 2008年1月3日,旭日村50多名村民代表租车前往哈尔滨,他们要去请李大姐回村。那天,李淑芬和丈夫外出办事,正好在路上遇上村民。李淑芬便被村民拉回了五常市。 当晚,经五常市委组织部同意,冲河镇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并作出决定:由于旭日村群众要求,李淑芬同志前往旭日村任职,但按组织要求,她不是本地人,不能任实职。因此,由李淑芬负责旭日村党支部工作。8名镇党委成员一致通过了这个决议。 据村民讲,2008年1月3日那个晚上,冰天雪地的旭日村装点得分外喜庆。李淑芬刚下车,守候在村口的村民们立刻拥上前去,鞭炮声随即响起,二三里地的雪地上铺撒了一层爆竹撒下的“红地毯”。
“我回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
李淑芬来到村里后,连续组织召开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调整了两个屯的负责人。 春节前夕,李淑芬自费为每家每户买来了春联和福字,走访慰问了困难户。村民张涛激动地说:“村里终于有过年的意思了。” 春节过后,天刚转暖,李淑芬动员村民修路。没有钱雇车拉沙子,她又自掏腰包3000元雇车……村里的路修好了,村民的心也敞亮了。 路刚修好,李淑芬就张罗着挖渠道,王喜亮家的水田在村最北头,过去用水困难,水稻收成一直不好。2008年水渠修好,他家的水稻由过去不到500公斤增产到800公斤。 旭日小学校长于才明说起李淑芬,两眼泪汪汪的。 旭日小学的操场过去泥泞不堪,一到开春,学生走到教室穿的鞋都是湿的。李淑芬知道情况后,自己拿出5000元钱,平整操场、铺上过道板。 竣工那天,121个孩子行队礼向李奶奶表达了敬意。 “三八”节,村里评了30个妇女典型,李淑芬自费给她们每人买了一条纱巾,妇女们非常感动:“我们妇女姐妹也过上了自己的节日”。 村里举行运动会,李淑芬自己买了200多件衣物,免费给村民当奖品发放。 学校的“六一”儿童节,她又出资购买了5面红旗、100多个脸谱,给每个孩子都赠送了一份礼物。 2008年春节,李淑芬为村里每名老党员购买了电水杯,2009年春节,又为每个老党员买来一套内衣内裤。孙德昌是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他拉着李淑芬的手说:“党的光荣传统又回来了。” 在金融部门干了大半辈子的李淑芬,虽然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并不熟悉,但她坚信一条:作为一个带头人,要干事凝心聚力,要干净扭转风气。 干事,需要财力支持,可村集体早已空空如也,所以,李淑芬自从到了旭日村,也就开始了心血和经济上的双重付出。 在旭日村,水靴子是每个村民开春以后必备的行头,遇上雨天,出个门就是“酱缸”,秋天收粮的车都不愿进村。 李淑芬觉得,先让村路像个样儿,不但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提高村民过好日子的精气神儿。没有招儿的她决定自掏腰包。 2008年4月,她分两次拿出6000多元钱,买来沙石料,起早贪黑地带领村民铺沙石路。路修好了,那年秋天,收粮的车开进了村,每户都比往年卖得好,有的能多收入一两万元。 5年来,据五常市政府统计,李淑芬共为村里和村民自掏腰包24.1万元,李淑芬除了每年村里的补助外,自己的退休金也都搭在了村里,搭在了路上。 从哈尔滨市李淑芬的家到旭日村260多公里,一路要倒三次车,为了省钱,她坐最便宜的小客车。近五年来,为了旭日村的发展,她经常东奔西走,但在旭日村的账单上,看不到李淑芬差旅费报销单。
“维护大多数村民的利益”
过去,旭日村每年都要支出很多差旅费、招待费,李淑芬被村民“抢”回村里后,村里杜绝了这两项村民反映强烈的费用支出。 李淑芬来到村里后发现,当初积极要求她到村里工作的一些人并没有积极支持她的工作。这些村民的想法是,李书记是我们“抢”回来的,回到村里就是“我们”的人,就应该为“我们”说话,为“我们”做事。 但身为共产党员的李淑芬在村民利益面前,考虑得更多的是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为大多数村民说话,做着大多数村民需要的事。 李淑芬上任后不久,开始调整村里的土地,在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面前,李淑芬先后召开了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最后,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除了几户占了便宜的人不情愿把多占用的土地交出来,村里大多数村民表示满意。 李淑芬表示,这几年,为了维护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她没少得罪人,甚至得罪了一些上级有关部门领导。 旭日村毗邻一家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和地方用地之争由来已久,还曾发生过几起流血案件。 2010年还没有春播,李淑芬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山上踏看村里的土地,准备彻底解决多年悬而未决的林、地之争。那天,他们刚从山上走下来,迎面遇到几个陌生人,对方问谁是李淑芬后,伸手就把李淑芬打倒在地,毫无准备的李淑芬当即昏了过去。 后经公安机关调查,这是当地林场一些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想教训一下不怕死的李淑芬。 李淑芬被打成耳膜穿孔,听力下降,住进了医院。 有关部门到医院询问李淑芬有什么要求,李淑芬说,自己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维护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她自己宁愿挨这一拳。 当地林业企业负责人在了解了事情真相后主动找到李淑芬,诚恳地表示:“李大姐,我们过去误解您了!您是一个无私的人。” 李淑芬出院后和林场达成了协议:林业土地可以发包给村民种,村里协助林场收取承包金;村民在不破坏森林的前提下,可以到山上割一些柴禾回家取暖、做饭用。村民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奔走相告。 后来,村里和林场相处得非常好,打过李淑芬的那个人还经常问李大姐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
“我来就是主持公道的”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李淑芬和爱人为了回报第二故乡,无私捐助旭日村修建了进村的桥,铺平了坑洼不平的路,给许多村民家提供了这样或那样的帮助,李淑芬被村民称为恩人和送福的人。 李淑芬被村民“抢”回村里,期盼这位恩人和送福的人给村里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实惠。面对村民的这种期盼,李淑芬多次对大家说:“我不是来造福的,是来为村里做事的。” 村里多年交通不便,李淑芬想办法争取了资金准备修路,当她提出按照“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政策要求村民自筹部分资金时,一些村民不悦。 李淑芬亲自到村民家里讲政策、说道理,大部分村民都给予了积极支持。 2009年“两节”之际,有关部门给村里发放扶贫款和慰问物资,李淑芬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讨论了需要补助的人选并张榜公布,征求意见。 一位参与“抢”回李淑芬的村民过去长年享受困难补助,这次却没有被评上。他气势汹汹地找到李淑芬说:“我本来想借你一点光,现在反而成了你工作的牺牲品。” 那年春节,李淑芬回城里过年前,自己拿钱买了礼物 到那个村民家,语重心长地说:“大家请我回村里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让我主持一个公道吗?如果我连一个公道都主持不了,那你们让我来干啥?” 一句话说得这个村民不好意思起来。 李淑芬经常说,我回村里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有些事情可以通过实物看到,有些事情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今年5月10日,李淑芬应邀参加了江苏省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座谈会,与会人员为李淑芬仗义执言为村民伸张正义的做法表示钦佩。 今年6月15日,李淑芬在参加黑龙江、河北女村官参政、议政座谈会发言时表示:她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村里的绝大多数村民对自己也是信任和支持的,上级领导对自己也是理解的。但自己早晚还要离开旭日村,旭日村的发展还是需要旭日村的人。她希望自己离开旭日村后,那些经过考验培养选拔的村干部还发挥作用,那些经过修改完善的村规民约还继续发挥作用,希望旭日村今后的工作不是靠人治而是靠法治。
在村民心中竖起的丰碑
旭日村有100多户人家住在东升屯,因为耕地都在牤牛河的对岸,村民只要上地劳动,就要带上饭盒走出十几里地。到秋收的时候就更麻烦了。于是,给东升屯在牤牛河上建一座便民桥,也就成了李淑芬的一个心愿。 李淑芬找到相邻的旭日林场领导,说明情况,请求支援。赵文波场长当即表态:“大姐要办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不管你在不在村里,我们都不带走样的。” 在山河屯林业局的支持下,林场方面慷慨支援了旭日村80立方米修桥木材,这令李淑芬感动不已:“这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农林和谐啊!”她二话没说,又自掏腰包3万元用于建桥。 2011年4月8日,长90米、宽5米的“农林桥”通车了。从此,东升屯的村民再到自家地里劳动,十多分钟就能跑个来回。 在村里工作,李淑芬没有自己住的地方,前几年一直和81岁的梁淑兰老人住在一个炕上。有时回来得太晚了,为了不惊动老人,她就和衣而卧。遇到烦心事时,她常常翻来覆去不能成眠,老人家看着心疼。 对于一心想不负众望的李淑芬来说,在村里工作遇到的难题几乎可以用“成堆”来形容。多年来,旭日村党支部、村委会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需要开会的时候,就找户人家去开。 2010年春天,李淑芬向镇党委、政府申请资金,得到了批准,争取到了10万元专项资金。当年秋天,村委会办公室竣工。李淑芬就住在办公室。 地处深山的旭日村,距离通往旅游胜地凤凰山和大秃顶子山的公路只有二三里地。看着夏季前往景区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李淑芬提议,要立块石碑刻上村名,让外面的人了解旭日。为此,她和村民商量好一起去附近的山上找石头,可三块大石头找来了,往山下运却成了大问题。 李淑芬又向林场求助,宏伟林场王伟场长听说后主动开来拖拉机帮助运输。三块石头在大雨中一连运了3天,李淑芬在大雨中也浇了3天。后来就有了如今一直伫立在村头的“旭日村”石牌。 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旭日村从李淑芬上任前的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上升到人均收入3000多元。全村近30户村民购买了轿车、微型面包车;三年来,近40家盖起了新房;村里破天荒地有了饭店、食杂店、修理部……更值得一提的是,党支部发展了三名党员,并有十多人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就在旭日村一点一点迎来好日子的时候,李淑芬却因为坚持维护村集体土地遭到了不法分子的嫉恨,她没来得及看到今年的秋收景象,就猝然离开了这片她奉献了心血的土地。 村妇女主任徐丽娜说,旭日盛产大棒黏玉米,在李书记的计划中,要引资建一座冷库,就地收购黏大棒冷冻起来,待冬天和开春卖个好价钱;还有,她还考虑招商引资建一座加工厂,进行山产品加工。这些都计划好了,她却不在了。 李淑芬,一位普通的老知青、普通的党员、普通的退休干部,如果说她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她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做到了极致。旭日村口的那块石牌,就是她在村民心中竖起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