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江龙生前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唱藏歌。资料照片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臧克家的这句诗来形容因公殉职的西藏山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江龙再恰当不过。
今年7月,李江龙在加查县加查山上因车祸不幸殉职,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12年7月18日13时。此时,他手里还攥着已折皱变形的施工图纸,这是他为加查县安绕镇惹米村申报的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第一批“短平快”项目——惹米村粮油加工作坊项目。
8月9日,惹米村粮油加工作坊如期开工,机器轰鸣,然而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为此项目忙碌了几个月的李江龙了。
“大好人啊,走得太匆忙、太早,我们舍不得他……”9月19日,提起殉职的李江龙,惹米村村民松确眼泪流个不停。
甩开“泥腿子”访民情
2011年10月,西藏启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消息传来,李江龙主动请缨,成为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又回村里了!”13年前大学一毕业,李江龙就进入桑日县雪巴乡工作,成为一个“泥腿子”干部,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13年后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再次回到基层,深入到村里,他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从到惹米村的那一天起,李江龙就甩开“泥腿子”,出入每家每户。天刚亮就拉着村干部入户走访,晚上顶着星星回来。夜深人静时,他开始埋头整理调研报告,思考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规划惹米村发展的美好前景。树下、农舍、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李江龙和队员们的身影。
在驻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走访,驻村工作队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了村民们关于村集体发展的建议,以及农牧户个人困难要求近20件。李江龙的调研记录达3万余字。
“热情接待每一位反映问题的村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李江龙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工作队队员的要求。对到村委会的每一位来访者,李江龙都亲自接待,详细记录来访者反映的每一个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当场答复,不能立即解决的他会承诺想办法予以解决。
“惹米村系搬迁重组村,村民们分别来自洛林沟、林达沟、拉绥沟,有拉帮结派现象;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打造成片核桃经济林;洛桑卓嘎家家庭不和;群宗家女儿上大学,但家庭经济困难……”李江龙将村情记录下来,一条一条地加以分析解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李队长真是大好人,女儿说一直是在电话里和李队长说话,从来都没见过他。今年暑假回来一定要见见他,好好谢谢他。真是没想到,还没见到,人却……”村民群宗眼里有泪,说不出话来。
在山南地区加查县安绕镇惹米村驻村工作队的承诺栏中,李江龙在自己的栏下写着:资助贫困户群宗女儿巴桑卓嘎读大学。
巴桑卓嘎2011年9月考上了大学,贫穷的家境和母亲的心脏病,使得学费成了大问题,成了一家人的心头病。了解情况后,李江龙帮巴桑卓嘎准备所需材料,跑到县教育局反映情况,争取支持。
“阿佳,把巴桑卓嘎的电话号码给我,再给我一个银行卡号和卡主名字。”从教育局一回来,李江龙就来到群宗家,要了巴桑卓嘎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放心上学吧,学费已经解决了,记着有什么困难就直接给我打电话。”
把群众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李江龙很快为群宗女儿争取到第一学期学费3000元,顺利解决了入学难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李江龙对自己的要求。有的承诺写在了承诺栏中,更多的承诺装在了李江龙的心中。
“一看到家门口新修的引水管道,我就想起了李队长。”白发苍苍的老乡长格桑次仁激动地说,“以前村里每家每户用水都要用大桶从山上背下来,现在想什么时候用水,拧开水龙头就行了。”
去年11月,经过细致详尽的走访调查,李江龙发现,由于饮水点在很远的山上,惹米村全村人畜饮水全靠肩挑背扛,既费时又费力。
开大会、明思路、定计策,李江龙积极同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到4.5万元现金用来安装全村的入户引水管支管。在李江龙的带领下,惹米村饮水工程项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2月,全村187户698名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虽然再也看不到那个总是忙忙碌碌的李队长,然而惹米村人永远记得:在他的争取下,30万元的资金用于扩大短期育肥基地;在他的引导下,1836株核桃树在村里64亩荒地上生根发芽;在他的鼓励下,全村新增藏鸡养殖20户,新增藏鸡1000只;在他的帮助下,扎西多吉农牧民施工队得以组建,施工队注册总资金达170万元,从业人员98人……
有了工作就忘了家
李江龙一心致力于驻村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敬爱,对家人却有无限的愧疚。
李江龙和妻子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儿子,8岁的儿子出生后一直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在宝鸡、泸州、山南、武汉、福建不断辗转。
今年2月,孩子来到西藏看爸爸妈妈,同事们都劝他回家看看孩子,然而他却回答:“工作忙,忙完再说吧。”
虽然没能回去,但怎能不思念孩子呢。回不去,只能通过电话听听儿子的声音,或者是通过爱人发彩信,看看儿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一点。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孩子期盼的声音敲在李江龙的心上,真想回去看看,可一想到驻村工作,他不得不横下心来说:“过几天就回。”这个承诺直到5月份才实现。谁料到,与“永远在电话那头的爸爸”匆匆见上一面就成了永别。
“他确实是有了工作忘了家。”妻子付丽君含着泪花,“孩子一直不在身边,我和江龙商量好了,今年把孩子接来,一家人好好在一起。”
爱学习也是李江龙的习惯。从1998年到现在,他的工作笔记积累了一大箱,足足有20多本。李江龙经常加班。妻子有时想让他多陪陪自己,李江龙却说:“工作要努力才行,要对得起公务员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