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秋兰是尤溪县城关镇埔头村人。2月25日上午,吃过早饭后,她做的第一件事,照例是来到开在她家一楼的小店,熟练地操作电脑,打理自家的土特产淘宝店。
戴秋兰今年48岁,却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她笑着说:“如今过上好日子啦。十年前的我,看起来比现在还老气呢。”十多年前,她家主要收入来自3亩多的菜地。每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她和丈夫就拿支手电筒下地,采摘蔬菜、清洗捆扎。忙了一两个钟头,来不及吃早饭,就要骑着摩托车往城里送菜,不能送迟了——如果太迟,当天的菜只好贱卖给菜贩子。家里的日常开支,孩子上学,公婆供养,都靠全年一万元左右的种菜收入。 这样起早贪黑地忙了许多年。2003年,县里规划在村里办开发区。镇、村干部来宣传:埔头村靠近县城,带头走城镇化路子,办了开发区之后,村民们可以到工厂上班,也可以自主创业。“那时,创业这词离我们农民的心思很远,因为我家除了种菜,什么也不会,感觉怕怕的。”戴秋兰回忆道。那时,她和家里人担心,一旦搞开发区,没地种菜,工厂不收自己怎么办,最好一家人都搬到别处,以便继续种菜。 见大伙思想不通,干部们就组织村民代表到福州等地参观。村民代表参观时多了心眼,不参观厂房,不问那些发大财的老板,而是了解开发区周边的农民收入是多了还是少了,工厂收不收他们做工。参观回来之后,村民们同意在村里办开发区。 一年之后,戴秋兰成了村里第一批“洗脚”进厂的农民工,她的丈夫在一家纺织厂任食堂司务长,她自己成了一名仓管员。两人加起来,每月收入2000元,收入稳定了,每年还可涨工资。更重要的是,她的工作从“种菜”转型为“打工”,再也不用凌晨4点摸黑下地。
2009年之后,在尤溪经济开发区带动下,埔头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村里的第三产业开始兴起。戴秋兰的儿子在尤溪县职业中专学习电脑维修专业毕业之后,在村里开了一家电脑店。她在店里帮助经营。这年,她丈夫在当地的一家机砖厂任后勤管理员,每月工资3000元,她和儿子经营电脑店,每月也有两三千元收入。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2010年起,戴秋兰的儿子开了一家土特产淘宝店,戴秋兰也跟着儿子学习。她很快学会了为商品照相、收单、发货,一套流程下来,很少差错。当年春节之后,戴秋兰的儿子想拓展生意,就带着媳妇,前往浙江经营皮革生意去了。自家的网店,交由戴秋兰打理。 戴秋兰对记者说:“村里人的收入都不错,我家算是普通的。春节期间,淘宝店生意兴隆,每天可以卖三五百元。我家多出来的两间房,租给外来工人,每个月能进账几百元……埔头村各家的收入不成问题啦,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她指了指身上的蓝色套装说:“这衣服上月新买的。儿子对我说,要对自己好一点。现在公婆有新农保,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家里负担小了,手头宽裕了,买起东西来底气也足了。” 当天上午,戴秋兰打理完网店的事务,还上QQ,回复了几位好友的留言。她打开QQ空间,让记者欣赏她和家人到各地旅游时拍的照片。
她的网名好记,三个字“有自信”——走在新型城镇化的阳光下,从十年前的菜农转型为时兴的网店主人,戴秋兰有理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