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他受组织选派来到万源市大沙乡青山村担任驻村帮扶第一副书记。两年多来,他与村支两委一班人,克难奋进,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扎实开展精准扶贫,赢得了群众信任和组织肯定。2017年7月3日,他被达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驻村干部”。
他,就是国网达州市蒲城供电分公司职工冯宗良。
俯下身子实干
成群众信任的“书记”
位于万源市西北部的青山村,是万源建档立卡贫困村,距离大沙乡场镇12余公里,平均海拔900多米,自然条件极差,“养女不嫁青山村,三餐土豆当正餐”俗语,正是这个贫困村的写照。全村992人有182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冯宗良就走村入户,察民情,听民意。交通不便,沟壑纵横,他和帮扶工作组一起,依靠两条腿走遍了全村8个村民组和71户贫困户,在短时间内即完成建档立卡和脱贫攻坚“六有”信息平台,并编制完成《青山村2015年-2020年发展规划》,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2016年5月中旬的一天,天下着大雨,冯宗良最担心的5社困难群众熊宗明家的土坯房。他从村办公室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熊家赶去。下午4点多,正在熊宗明一家为严重漏雨发愁时,全身湿透的冯宗良出现在了家门口。看到这种千疮百孔的屋顶,冯宗良当地同邻居商量并让其全家人借宿。随后等天一晴又组织人手,帮熊宗明重新翻盖,保证其安全居住。俯下身子实干,他逐渐收获了群众的信任。
夯基础育产业
农民腰包鼓起来
青山村的地理条件适合种烟叶。冯宗良与工作组一起,主动与万源市烟草公司和民营企业联系,争取产业帮扶项目资金,发展烟叶种植100余亩,培育烟叶种植大户2户,成立烟叶合作社1个,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15年开展党员示范项目——种植红辣椒100亩,带动其他困难户种植辣椒喜获丰收。培育肉牛养殖大户2户,养鸡大户1户,充分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发展养蜂100桶,壮大了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青山村道路不畅、严重制约发展的实际,他和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加强与万源市相关部门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两年内硬化村道8.2公里、社道公路5.3公里、连户路1.1公里,村民们摆脱了祖祖辈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水泥公路通了,群众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运出大山,成为了群众的致富路、希望路。
精准脱贫,电力先行。该村供电线路为上世纪80年代架设,陈旧老化,电压质量低。冯宗良多次到万源市龙源电力公司协调,完成了该村农网改造升级。如今,青山村人畜饮水安全,通讯实现全覆盖,家家装有电视***。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奔康的希望。
强党建树旗帜
做好扶贫路上带头人
脱贫重要的是旗帜引领。冯宗良等积极向万源市组织部争取项目和资金,向帮扶单位募集资金10万元,为青山村新建党员活动室、办公室、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和扶贫政策的学习,使党员干部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引领人。2016年,青山村党支部荣获万源市“优秀基层党组织”,摘掉了后进村党支部的帽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冯宗良和工作组一班人把落实好惠农政策,增强青山村自我发展造血功能作为工作着力点。还邀请达州市农业局、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员对农户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邀请达州市残联、市中心医院等部门,深入青山村对老弱病残人员开展医疗义诊,捐赠残疾人用品活动等。
如今,曾经贫困落后的山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实现2017年“脱贫摘帽”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