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大整治】
江苏 沭阳县:乡野流韵腾紫气
李笑莹 刘畅 记者 陈兵 李文博
沭水之阳,称为沭阳。明代始建,以土兴屋,乡村集镇在明清时期渐趋规模,多是简陋屋舍,道路晴时尘雨时泞。新世纪沭阳有了新腾飞,东扩南延,老区新城联合开发,街道乡镇总体规划,打造出了沭阳新格局。作为农业大县,在沭阳高速发展的列车上,“农”字不可少,乡村振兴正当时,如诗画忆乡愁式新农村在发酵,农民生活环境的美丽宜居成为现实。
“水光潋滟山色空”不止于诗句,秋色满园廊下赏月亦不新奇,更能享受冬日儿童玩雪闹比邻的欢愉……近几年沭阳县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垃圾处理运营体系,设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改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绿道路沿线环境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扮靓百姓家园。近日,记者走访了耿圩、汤涧、钱集、桑墟等几个乡镇,真切感受沭阳农村怡心愉情的变化。
顶层设计谋布局
确定主攻方向,推行创新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
图为钱集镇效佐新村的鹅趣公园。丁华明摄
千百年来,安居乐业是农民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自古中国人对房子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把房子当成安身立命之所。房子寄托了人们对家的记忆,是乡愁的归宿。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首先要解决房子的问题。
早在2014年,沭阳县以高标准制定了《沭阳县镇村布局规划》,将全县34个乡镇的2899个自然村庄分为733个重点村、17个特色村和2149个一般村,按照“成熟一批、打造一批”的原则,重点村和特色村作为规划发展村庄重点打造,对一般村则实施规划控制,逐步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对于无法进城入镇的,向规划发展村庄有序集聚,实现自然村庄的自然撤并。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推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确保农民群众住房建设质量高、配套优、品质高,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办成群众认可、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语气坚定。
周集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征求民意,按照群众意愿设定几种户型,实现按需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第三方监理做到每天到现场监督,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则作为义务监督员,可以随时对是否按图施工,水泥、黄沙、钢筋等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层高、地基深度是否符合要求等进行监督,做到全程跟踪、层层把关,严防“偷工减料”工程的出现,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不搞千篇一律。在2016年《沭阳县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中提出,选取部分区位好、人口多、产业强、特色明的村庄,先期确定4个示范村,形成示范带动,为全县工作开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进入新时代,农民的居住环境内涵更广,比如要有平整干净的马路、方便完善的水电气网配套,更要有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社区生活和就业发展空间……农民群众希望过上一种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今年7月,沭阳县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在研究制定沭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时,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坚持内涵提升,建设人文宜居县城,精塑城市名片,优化人居环境。特别是对已经改善的农民群众住房,要加强检查考核,努力形成“常态保洁、规范管理、便民利民”的长效管理机制,真正为农村群众打造一个美丽宜居乡村。
因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最突出的矛盾。为了全面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构建责任明确、监管严格的河道管护机制,沭阳县积极推行“河长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保护水资源、管理水岸线、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强水执法,就超标排污、非法采砂、倾倒垃圾、侵占河道、耕种堤防、违规建设等方面进行管理。
沭阳县住建局副局长吕琳说:“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政府一头热,要动员老百姓,否则没有可持续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走进沭阳县,已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镇村,建设着一整排白墙灰瓦的小别墅,镇里街道上几十米就有一个蓝色的大垃圾桶,每个镇建有一所垃圾中转站,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改善了以前污水乱流的情况。相比以前农村住房分布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情况,沭阳县真正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