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都要上一门必修课,叫《农业生产综合实训》,而下地种菜,则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事一经报道,就引起社会热议。讨论的焦点便是大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种地。对于多数人而言,不会种地,确实是无可厚非;但对于农学院学生而言,不会种地,则是有所欠缺的。
那农学院有没有必要为学生开设这么一门必修课呢?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其实更能直抵核心。那便是农学院的学生有没有必要参与田间实践。农学院的学生,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都没有太多的农业实践经验。农学院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这不是一个埋首故纸堆、不闻窗外事的研究领域。理论结合实际,在这里,十分重要,万分必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农学院的学生而言,种地的背后就是播种人生。首先,他们播种了吃苦精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种农作物需要人们在水田旱地里四季奔忙。不能承受在土地里摸爬滚打的那份辛苦,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农业研究人才。其次,他们播种了专业精神。农学、植物保护学、园艺等专业,除了研究理论知识,也需要追踪植物的实际生长情况。没有田间实践,就没有第***资料,更谈不上学术创新。最后,他们播种了务实精神。农学院除了研究农作物本身,还要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如何施肥、翻整土地、起垄,如何选育各种果蔬的小苗等生产环节,都不是课本能教会的,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学院的学生不但要种地,而且要种出别人种不出的地,进而教育别人如何科学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