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在农言农惟为振兴 返回首页

在农言农惟为振兴

时间:2018-04-03 08:30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收藏

  记者 刘强

  今年两会期间,为乡村振兴发声的人员当中,有36位是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或是依然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代表委员。他们建言献策参政议农,一心关切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观察到,当前我国留学工作发展极其不平衡,无论是国家公派,还是自费留学,农科及涉农相关专业人员都占比极低。她建议国家留学基金委应加大国家公派留学资源向“三农”倾斜的力度,精准聚焦乡村振兴急需、紧缺、拔尖的农业学科及农林工程等学科人才培养。在项目管理上,应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派模式,实施自主、连贯、规模化的成建制定向选拔和派出模式。

  对乡村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关注了很多年。他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农业知识、保证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不流失,张宪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调整招考制度,建议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地方政府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在人才选拔时对农科生有倾斜政策,如选调生、公务员招录等。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的提案则微观却很实用,她提交的是关于推广畜粪养殖蚯蚓促进废弃物利用的建议。

  郭艳玲认为,畜粪养殖蚯蚓技术,将牛粪变废为宝,不仅增加了养殖业的附加值,同时也根除了养殖区域的污染源,能解决养殖企业困扰多年的效益与环境保护对立的难题。

  具体建议有三:一是国家出台对蚯蚓养殖的补贴政策。二是对于蚯蚓养殖所用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给予优先补贴。三是成立研发团队,开发畜粪养殖蚯蚓的新机械、新技术、新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忠明则希望能挖掘农业与气象大数据应用潜力,加强防灾减灾等稳产增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适应性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损失。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大数据融合,支撑农业基础问题研究。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