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过程中,非要给大山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门面房,却长期闲置发挥不了作用;农村旱厕改造强制推广“双瓮式”冲水厕所,冬天一上冻却冲不出水来……
在基层工作中,仍会看到一些单位和部门停留在“替民做主”“代民做主”的定式思维上,想当然、凭感觉办事,一厢情愿地认为群众需要什么服务、什么项目,导致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物力实施的“民生工程”,由于没有对接群众需求,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替民做主”“代民做主”,虽然听起来也有“群众观念”,但思维却没有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角色还停在“管理者”上,而不是“让民做主”的“服务员”上。在为民服务过程中,就容易发生越位的行为。
要真正“让民做主”,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需求,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从群众的立场考虑,让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发挥,确保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实现政策和群众呼声高度契合,让群众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如此,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方能形成合力,保证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