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警惕村级人才培养“圈子化” 返回首页

警惕村级人才培养“圈子化”

时间:2018-11-19 17:07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佚名收藏

  田小典

  近日,笔者听一个村组织员抱怨:本来以为自己辛辛苦苦从早忙到晚,干活干得多、干得好,就能够通过选举成为村“两委”成员。但是,村支部换届选举需要书记推荐才能成为候选人。而村书记推荐的候选人,大部分都是他的亲戚,或者是非常好的朋友,根本就没有把他们这些“圈外人”纳入考虑范围。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村庄选举中并不少见。村干部培养自己的亲戚朋友进入村“两委”,甚至排挤村庄能人为村服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此,既不利于村“两委”班子补充新鲜有活力的血液,还容易形成村级权力垄断,给村霸等黑恶势力以及村级***提供空间。

  毫无疑问,基层农村需要人才,更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呆在农村,宁愿去外面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在基层组织挣那点“微薄”的工资。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年轻人对基层工作充满热情,通过考试选调等途径,进入到基层组织,对这部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基层后备人才是否充足,关系到基层后备人才队伍的水平。

  现实中,为了让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够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各级党委政府赋予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相当的村“两委”成员候选人提名权。但是,如果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私心太重,又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这种权力很可能被滥用,导致村级人才培养出现“圈子化”。久而久之,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权力不受制约,甚至引发基层治理中的腐败问题。

  从基层人才队伍角度来讲,人才培养“圈子化”,不仅影响基层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更可能使基层组织“后继无才”的状况加剧,对于乡村的发展、村民的福祉显然是不利的。

  警惕村级人才培养“圈子化”,需要对症下药,强化权力约束。要用制度建设的手段,让村“两委”选举更加公开透明。同时,要打出监督组合拳,综合使用上级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方式。最后,还要严厉惩治借“圈子”损公利私、损人利己等做法。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