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慕羚
北白塔村西南角,一条乡间小巷中坐落着一座烈士祠。烈士祠面积很小,大门只容下两人并肩同进,若无任何标识物,很容易从相邻的民居中忽略。
作为建造于1945年潍坊市最早的烈士祠,这里存放着战争年代牺牲的527位革命烈士的牌位。有些烈士牺牲在祠堂隔壁,有些再未从胶潍战场上返还,有些留在了沂蒙大地,多数都未返回故土。烈士祠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还应该包含了落叶归根的初心。
1979年的某一天,这座被遗忘34年的烈士祠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守祠人陈光聚。
陈光聚老人自己都已回忆不起具体何时进入的烈士祠,只记得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陈老与老伴搬进了祠堂门口那间10平米的小屋。年久失修的祠堂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还有两条大蟒盘踞院内,似乎在无人问津时它们在守卫烈士祠。
陈老见状感叹,这样的地方人都不能住,何况烈士呢。他每天擦拭烈士碑、清理杂草,院子逐渐有了模样。此后的33年如一日,烈士祠也逐渐获得更多关注,但对陈老来说,这已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生活。陈老自己的房子就在村子里,他并非无处可居,但对于安守烈士祠,他用自己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经历充分而又简单地诠释了理由:“我稀罕烈士”。
2012年,87岁的陈老在他永远离开的前一年,才终因双腿无法站立而离开了他守护一生的烈士祠。但这一次,烈士祠再没有因陈老的离开而被遗忘,它迎来了第二任守祠人魏铁良。
年逾花甲的魏大爷在退休后自愿申请,接过了陈老的祠堂钥匙,他说“跟着十八大的步伐重新上岗了”。现在的祠堂早已出落的干净规整,小小的院子里有了步行道,在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烈士祠凸显出其历史与教育价值。作为潍坊市的党性教育基地,魏大爷总是保证烈士祠能够日出而开、日落而关,所有牌位一尘不染。每年烈士祠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党员群众参观学习,魏大爷主动承担起义务讲解的任务,他说他必须讲,因为“他能讲出烈士祠的每一位烈士的故事”。
每次听完魏大爷方言式的讲解后,受教育的党员群众总会鼓起热烈的掌声。
从无声的守护到有声的颂扬,最终引发的是群声的反馈。这种变化不仅得益于两代人的使命交接,更体现的是新时代下国家对中华民族曾经苦难岁月铭记的愈加重视,是中华儿女对给予我们和平世界的英辈的愈加感谢,是党希望来者继承古人事业、完成新时代使命的愈加坚定。
新时代,“烈士祠们”再也不会沉寂于历史的深海中。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铭记,历史的光辉可以塑造初心,接力棒的传承可以担负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优秀稿件共产党员网采用链接:
http://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9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