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国凤)
新年伊始,雪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同心县,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沿着整齐的小路,记者走进张家塬乡汪家塬村。看到小孩子在房前屋后戏雪,脸上紫红色的2个圆蛋,和白色的瑞雪形成一幅童话剧照。
在村里的戏园子,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星光大道”正在上演。众多的乡亲们不顾零下十多度的气温,看得津津有味。
“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见长。通过这种现场演出通俗的方式,把好家风转成好民风好乡风,浸润后来人,使乡村文明的文脉在这里传颂。有力弘扬现代的乡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成功塑造了‘政善村新、民康物阜’的汪家塬精神。”村支书张树森这样解释说。
位于自治区干旱带的汪家塬村,靠天吃饭,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村里人多地少,地瘠人贫是该村的真实状况。每遇大旱之年,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确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局面,走出困境,必须走以副补农,大搞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思路决定出路,在村委会带领下,汪家塬村群众踏上了依靠劳务输出,寻找脱贫致富门路的征程。这期间,外出劳务人员在内蒙古,甘肃等地,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汗水,也获得了丰收的硕果。2017年,村里依托汪家塬村宏源服务部为龙头的建工队,年输出劳务人员270人,年收入56万元。在同心县城周边地区搞电焊15人,年收入17万元,使劳务输出成为成本低,见效快,“吹糠见米”的致富工程,是旱劳保收的“铁杆庄稼”。实现了走出一个人,养活一家人,达到了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宽了路子的目的。
近年来,在当地市县各级农业财政扶贫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该村着力把深化“强龙工程”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围绕农村“16+4”服务项目,对精准识别的287户、1077人贫困群众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逐人逐户建立精准扶贫“云信息”档案。抓规划引发展,科学谋划确立了“3个1万亩、4个1000万”的发展思路,即实现中药材种植、苜蓿种植、特色种植各1万亩,实现中药材收入、养殖业收入、特色种植业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各1000万元。抓产业领增收,唱好“林草戏”,种植文冠果5.3万株,种植中药材1.3万亩,养羊1.2万只,养牛115头,完成圈棚建设152座,通过“建棚子”“栽林子”,让群众逐步过上好日子。
陪同记者采访的村支书张树森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日子好起来的村民,已经开始懂得留金留银不如留下好传统的乡村新风。现在,村里新编了村志,以先贤为榜样,勤俭苦读传家,孝亲敦厚做人成为众多村民自觉遵守的民约。”
据了解,在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下,该村现在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婚龄青年及家长加以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不办、好事上榜,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去年10月,村民韩国风结婚,为避免因婚借贷、婚后还债,尤其是让父母背债还账陋习,结婚就采取不收彩礼,不大操大办,减轻了家长负担。张树森告诉记者,通过教育引导村民们破除旧俗陋习,控制人情往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抵制讲排场、搞攀比等不良风气,逐步实现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成为村里推动乡村文明,推动农村“软环境”与“硬环境”同步发展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