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晋斌)在山西太原,倡导多年的文明祭扫成效初显,鲜花祭祀、低碳哀思成为该市清明祭扫的主流。4月1日,太原市文明办、民政局按照多年的惯例再次发出《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文明祭扫、生态安葬”倡议书》之后,记者在采访的路上看到,节前街巷售卖纸钱、香烛等祭祀物品的小摊已经很少,各鲜花店的插花销售变得趋旺。在去往太原市龙山公墓、永安公墓的路边,各种鲜花销售小摊也明显多于传统祭祀品销售摊点。
清明节将至,在山西省省直机关工作的忻州市静乐籍市民李先生已经做好假期回乡植树的准备。连续两年李先生都用这一形式在祖坟上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无独有偶。忻州市宁武籍市民高耀彬清明节期间,从太原市回到故乡薛家洼乡高崖上村,在父亲墓地所在的山上植树,这已成为多年来的祭扫习惯。以前光秃秃的山上,早已层林尽染,高耀彬觉得这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事情。
3月27日,山西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清明节护林防火倡议书,向社会各界组织、团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出倡议,文明祭祀防山火,绿水青山我爱护。
“在政府多年的倡导和血的教训下,大家的生态意识都在提高。转变祭扫方式也逐渐化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力量,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互相效仿,每年都会比谁种的树多,谁的成活率高。”李先生说。
这一新的文明祭扫方式,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每天往河北、河南等地发货。公司所在地长治市,大大小小100个花店,每天每个店平均要走150扎菊花、70多扎康乃馨等,几乎是供不应求,过几天的销售会成倍增加。我们多卖一扎花,清明就会多一点儿文明。市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为花农的生态美丽经济带来了广阔市场。”山西珍妮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申丽珍说。